“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善的一面,既有他个人的优点,又有他的缺点,该怎么办呢?我就学习他好的一面,劝他改正不好的一面。古人说“七岁儿童胜我者,我即问他;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古人对待学习,就是有这么一种胸怀和气魄,要具有“直心是道场”的勇气,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这里又递进了一层。如果一个人不只是缺点错误,而是发展到了大恶的地步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犯了法、有罪了,又该怎么办呢?周敦颐先生在这里,还是以他一贯的精神来回答。“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有些人犯罪确实非常大,罪大恶极,但是,也不要唾弃他。谁没有过错呢?你怎么知道他不能改呢?在西方观念,尤其是基督教的观念里面,认为人只要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有罪的,人人都有原罪,任何人都不例外。
《圣经》里面记载,有一次,耶稣遇到一群人围在一起,把一个女的绑在柱子上要用石头打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女的犯了十恶不赦的罪过——通奸。按照当地的法律,就是要用石头把她打死。那个犯罪的妇女被绑在那里,也是痛哭流涕,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失去了任何活下去的希望。耶稣看到这个情况,就走过去,手上也拿着一块石头,走到群情激昂的人群中去说:这个妇女犯了奸淫罪,确实是罪大恶极,但是你们大家想一想,哪一个没有罪呢?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犯过罪,就可以拿石头打死她。说完后,耶稣就把自己手上的石头扔进了河里。后来,人们才一个一个,把自己手中的石头都扔掉了,这个妇女也就活下来了。
我记得以前还和几个朋友讨论过这一段:耶稣自己到底有没有原罪呢?他自己虽然拿起了石头,但他自己也说了嘛,没有罪的人才可以把这个女的打死,然而他却把石头扔到一边。那么,他这个行为表示了什么呢?他如果没有罪,就可以打死那个妇女;但他自己也把石头扔到一边,难道他觉得自己也有罪吗?当然,基督徒肯定不会认为耶稣有原罪的,念头都不能这样起。我们不是基督徒嘛,当然可以讨论。按基督教的观点,耶稣既上“神之子”,又是“人之子”。如果站在“神之子”的立场,他当然没有原罪;但如果站在“人之子”的立场,他就必须有原罪。所以,怎么看待原罪?这其中大有文章。这个暂且不讨论了。
总之,在西方观念里面,凡生而为人,都是有罪的。周子说“孰无过”,在东方的观念里面,佛教讲人生下来就是带有业力的,就算死了,也是“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之所以在这个世间来做人,就是因为我们被业力牵引。《地藏经》里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在佛教的宇宙观里面,南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
我个人认为,佛教的业力说与基督教的原罪观,是很相似的。如果没有做人的业力,你就不会变成人。但换个角度来说,佛教又讲:“烦恼即菩提,路途即家园”。如果没有这种业力的话,我们又怎么来修正自己呢?又怎么能达到菩提觉悟的境界呢?所以,我们也不要把这个业力、把这个原罪看得有多么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