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三圣与思孟学派

说起子思,他在早期儒学的传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谈到儒家学问,往往都会说“孔孟之道”,就是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传承下来的学问。但是,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孟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中间相隔了好几代人,那么,孟子是怎样承接了孔夫子的学问呢?

我们都知道,孟子对儒家学问是很有发展的,他提出了很多斩钉截铁地观点,比如“性善论”、“养气说”等等。中国人人都知道的《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从孟子这里来的,因为孔夫子是罕言“性与天道”的,他老人家不怎么讨论这些哲学命题。孟子还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是人,尧舜这些圣人也是人,既然大家都是人,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成为圣人,人人都可以像尧舜那样心怀天下苍生。另外,孟子还提出“养气说”,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解释这个“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以前跟着冯老师学习过的朋友们都会有印象,冯老师经常提倡我们要养“三气”:一个是养庙堂气,有了庙堂气后,你出来待人接物就有一种至大至刚、雍容稳重的气质;第二个要养山林气,就是要有自然之气,要至清至纯,你还得是一个自然之子;第三要养英雄气,要有敢于承担、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三气是从哪里来的?还是从孟子这里来的,最终这“三气”要归于一气,即归于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上面来。

所以,孟子对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影响极大。孟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传说他是子思的学生,是从子思这里来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孟子的学问也没有超出作为“孔门心法”的《中庸》,后世将子思与孟子并称,名之为“思孟学派”。由此可见,《中庸》在儒学的传承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后人因此推崇子思,把子思尊称为“述圣”。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加上子思这个“述圣”,就可以说是“儒门三圣”。这个跟佛家一样,佛家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而孔子、孟子、子思,就可以说是儒家的“三圣”。

子思为什么是“述圣”呢?他能够叙述、能够陈述圣人的精神啊!没有这个叙述,怎么传给后人,怎么教化他人啊?

我们知道孔夫子的学问非常广大渊博,他整理了春秋以前的古籍、经典,但自己并没有留下真正成系统的作品。我们看《论语》里面,大多数都是孔子的只言片语,包括一些日常生活、言行的实录,就跟禅宗里面的公案语录一样。后来儒家们搞“学案”,包括《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这些,语体上就是《论语》和禅宗公案的结合,记录的内容也更多是一些语录,少有系统的一套学问方法。但是,子思所著的《中庸》,恰恰就是一套非常系统的思想方法,便于儒门代代传承,代代修习。从这一点上看,《中庸》堪称“孔门心法”,的确不是偶然的。

我们谈《中庸》,年轻的朋友感受可能不太深,但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从小对《中庸》就没什么好感。为什么呢?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批林批孔”的时代,孔夫子被全社会批判,被称为“孔老二”,被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那个时候真是荒唐,两千多年前的这么一位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却被拉出来跟所谓的“反革命”、“叛国贼”一起批斗,现在想一想都觉得寒心。当时批判孔夫子最重要的一个罪证,就是“中庸”。按照当时的解释,“中庸”这个词跟平庸,跟滑头哲学、混世哲学,跟墙头草两边倒是画等号的。好像“中庸”就是随大流、耍滑头,大家举左手他也举左手,大家举右手他也举右手,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立场。总之,让人感觉就是左右逢源、毫无原则的这么一种人生态度。

如果按照这样来理解的话,真的就是天大的冤枉!不仅给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古代圣贤抹黑,也是给整个中华民族的脸上抹黑,给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精神抹黑!如果“中庸”代表的真是一种滑头哲学、混世哲学的话,那中国人上千年来都把它奉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岂不是我们整个民族都是无药可救的滑头民族吗?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把过去几十年造成的偏见、邪见纠正过来,要真正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