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春秋时期要找出一位心狠手黑、厚颜无耻的代表,非晋惠公、重耳的同父异母弟弟、公子夷吾莫属。夷吾的一生,是厚黑到底的一生。“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就是被晋惠公逼死的里克说出来的。
总结晋惠公的性格特质,可以用一句话描述:都是你的错。
对于帮他的人、有恩于他的人、亲人,他都可以毫无愧疚地将他咎由自取的灾祸归结为别人的错,且一旦能报复,绝不心慈手软。有这种思维偏好的人并不鲜见,下面我们从七个厚黑事件,见识一下厚黑鼻祖的真面目。
骊姬之乱后,里克等请重耳、夷吾回国,两公子都怕国人说自己不孝,不肯主动回来继位。郤芮知道里克是倾向重耳的,吕省、郤称本来就是夷吾派,就让吕省给里克带话,说夷吾承诺,如果里克支持夷吾继位,就奖赏他汾阳的土地。杀两公子的是里克,但吕省、郤称等都来说夷吾的好话,又有封赏,里克的天平也就倒向了夷吾。
吕省出了一个主意,建议到秦国,请秦穆公考察重耳、夷吾,帮助晋国立新君,这样就显得公正,也不会有不孝的把柄。为什么找秦穆公?秦穆公娶了晋献公女儿,叫穆姬(太子申生的姐姐),穆公就是重耳、夷吾的姐夫。当时的秦国还算不上大国,又不是周朝正卿诸侯国。
秦穆公派公子絷去考察重耳、夷吾。重耳听了狐偃的建议,暂时不回去,就对公子絷说自己不想因父亲去世而谋利,为父亲守孝即可。夷吾听了郤芮的意见,决定抓住机会,回国继位。所以,不仅向公子絷表达了为国奉献的意思,表示感激姐夫、永修秦晋之好的意愿,且承诺送黄河以西的五城给秦国,并以黄金、宝玉贿赂公子絷。
公子絷回国后向秦穆公汇报考察情况,认为重耳重德,夷吾务实,虽然一个君子、一个小人,但从秦国利益出发,能收获晋国五城名利双收,也是个诱惑。
秦穆公又让郤芮来秦国亲自问:如果夷吾回去继位,有什么可依靠的?郤芮回答:我们流亡在外,国内没有什么朋友。但是夷吾豁达大度,老百姓还是挺喜欢公子的。夷吾的老师是在暗示秦穆公,夷吾有晋国国民的支持。秦穆公于是派出300乘战车,前往梁国迎接、护送夷吾回国登基,这就是晋惠公。
公子絷说夷吾:他说的话既猜忌多又刻薄好胜,想管理好国家难(其难多忌克,难哉)。秦穆公说:猜忌多就怨恨多,又怎么能取胜呢?这对我们有好处(忌则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
可是,秦穆公的算盘打错了,秦晋的噩梦开始了。
晋惠公继位后,对于不是自己铁杆的大臣大开杀戒。
最先被杀的是里克。里克在骊姬之乱里先是明哲保身,放任骊姬杀死太子申生。晋献公去世后,掌握兵权的里克先后杀死大小骊姬的儿子奚齐、卓子,逼死荀息、骊姬。里克想迎回重耳,在重耳拒绝继位后,与秦穆公、吕省等迎回夷吾。
晋惠公继位后,知道里克更看好重耳,三个月后,晋惠公对里克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及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惠公说:里克啊,没有你我就坐不上这个位子。虽然如此,你杀了两个国君(奚齐、卓子)、一个大夫(荀息),做你的国君是不是很难啊?
里克说:如果没有我废了两个继位者,君上怎么能坐到这个位子上呢?要加给我罪名,还找不到理由吗?我按您说的办就是了(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
晋国一代权臣里克,不得不拔剑自裁。晋惠公的心腹大患总算除掉了。
第二批被杀的是亲重耳的丕郑家族。
里克自杀时,丕郑正出使秦国,说明拒绝割让河西五城。听说里克被逼自杀,就反过来劝说秦穆公诱杀郤芮、吕省、郤称,带兵废了夷吾,迎回重耳。
丕郑说:吕省、郤称、郤芮最不服秦国。若用重礼将他们引诱到秦国抓起来,就可驱逐晋惠公,迎立重耳,事情必能成功。秦穆公正因为晋惠公不兑现承诺而恼火,就答应派人与丕郑一同回晋国,向吕省、郤称和郤芮三人送厚礼,邀请他们去秦国访问。
卻芮识破了丕郑的阴谋,说:币重而言甘,诱我也(礼重话甜,这是在引诱我)。于是诛杀丕郑,并诛杀所谓“重耳党”的七舆大夫(即七个军中大夫),被杀的七舆大夫里有曾经放了夷吾生路的救命恩人贾华。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了秦国。
翻脸不认人,即位前对里克、秦国的承诺,晋惠公继位后一概不承认。
秦穆公送晋惠公继位时,夷吾的姐姐穆姬(秦穆公夫人)将太子申生的妻子贾君托付给夷吾,请他照顾贾君,并要求夷吾把流亡的公子召回国。夷吾将贾君给“烝”(指晚辈男人将长辈女人纳为妻妾)了。
晋惠公逼死里克,自然不用兑现给里克汾阳之地的承诺,对于答应给秦国的河西五城,也决定不给了。不兑现承诺不是第一次发生,郑厉公(公子突)也不兑现对宋国的承诺,就算是即位前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当了家也舍不得,秦穆公看在妻子的份上忍了,更绝的是有恩也不报。
晋惠公三年(前647),晋国大旱,找秦国借粮,公孙枝、百里奚都主张借粮,丕豹劝穆公趁机伐晋,秦穆公却说:夷吾虽然不是好国君,但老百姓没有过错(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于是送粮食给晋国,运粮的船队从雍城一直排到绛城,连绵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第二年秦国歉收,粮食短缺,秦国派人到晋国,要求购买粮食,晋惠公的小舅子虢射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给秦国粮食,并不会减少秦国的怨恨,却能帮助敌人,不如不给(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
庆郑说:秦国多次施恩于我国,如果背弃秦国的恩德,恐怕人心离散,那就是不亲;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小便宜,乃是不祥;惹恼邻国,叫作不义。亲、仁、祥、义四德俱失,您拿什么保住国家(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我们赖掉了答应给人家的土地,忘记别人的恩惠,背离应有的品德,就算我是秦公,也要来打。不给,秦国肯定要来攻打我们。
晋惠公对庆郑说:非郑之所知也(这不是你庆郑能知道的)!对虢射的话说了一个字:然!于是,决定不卖粮食给秦国。
秦国“借”给晋国的粮食,运粮船在河道里排成长龙,秦国来“买”粮食都不给。夷吾的黑不是一般的黑,他的小舅子虢射更是个奇葩。
秦穆公大怒,公元前645年(晋惠公六年)的春天,秦国度过灾荒,秦穆公率军大举进攻晋国,韩原之战爆发。这个时候晋惠公才发现能打仗的人都被自己杀了。里克、贾华、七舆大夫都是著名的战将,现在秦国人打来了,晋惠公才感叹:芮也,使寡人过杀我社稷之镇!
卻芮是什么人?夷吾的老师,儿子卻缺,孙子卻克,卻家是晋国的望族之一,卻芮是个冷酷实用主义者——真是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
里克等大臣邀请秦国(秦穆公是重耳、夷吾的姐夫)来决定继位人选的时候,里克使迎夷吾於梁。夷吾欲往,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彊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於汾阳之邑。
卻芮对夷吾说:要贿赂秦国。夷吾说:我哪里有那么多宝物呢?卻芮说: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就是说,国家已经被别人占据,你还可惜什么土地呢?如果继位后得到百姓,土地还不是我们的吗?
卻芮是夷吾掌权的第一功臣,晋惠公杀了里克、七舆大夫,到与秦国要开战时,发现没将可用,却首先埋怨老师让自己杀了“社稷之镇”——夷吾总是数落别人的不是,很少说自己有错,与齐桓公、秦穆公比格局差太远,而且为他谋划要被埋怨,做他老师也难。
晋文公继位后,秦军将卻芮杀死,暴尸街头。
眼看秦军深入晋国境内,晋惠公问庆郑:秦军已经深入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庆郑说:这都是君上你招来的,还能怎么样(君实深之,可若何)?晋惠公怒道:你太放肆(不逊)!
出战前,晋惠公让人占卜庆郑是否可以给自己驾车和做护卫,都得了吉卦,晋惠公不想要庆郑,改由步阳驾御战车,让一个名叫徒的家仆担任车右护卫,还驾驶一匹郑国送来的漂亮小马。庆郑又劝谏:打仗要用本国产的马,熟悉水土,听从驾驭。用别国的马打仗,一旦碰到意外情况,马就会恐惧,进退不能。你用这种小马,一定会后悔的。晋惠公没搭理庆郑。
晋国参战的大夫和士兵,本来就觉得理不直气不壮,在差一点可以活捉秦穆公的时候,又杀出一帮野人解了围——天意都是要秦国胜利。战场上,晋惠公的小马陷入土坑里跑不动,晋惠公招呼庆郑来救援,庆郑驾车来了,却没有救晋惠公,而是说:劝你,你就是不听;占卜的结果,你也违背。是你自己要找这种失败的,何必逃呢(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庆郑竟然扬长而去,晋惠公成了秦国的俘虏。
后来晋惠公被放回国,有人劝庆郑逃跑,庆郑说:陷君于败,败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臣而不臣,行将焉入?我等待君上的处罚,以成全君上的政令。庆郑看来是为了出口气,而不是叛逆者,他在生死关头还是忏悔了自己的过错。
晋惠公听说庆郑在城里,停下来不进城,下令处死庆郑,而且一定要公开行刑(斩郑,无使自杀)。惠公一个叫徒的家仆说:如果君主不记恨臣下的过失,大臣愿意以死认罪,这样贤德的名声比处以刑罚更好。
梁由靡说:君主有刑罚的权力,才能管理民众。不听指挥随意进退,这是违反法令;为了逞能让君上被敌人俘虏,这是违反军法。庆郑贼害国君,扰乱国家,不可以赦免。如果作战时擅自撤退,撤退后自杀,这就让下属得行其志,君上失去刑罚的价值,以后还怎么发号施令?
晋惠公让司马说去执行死刑,将庆郑押到三军面前,数落庆郑的罪状。韩原之战时宣示过军令:队伍不整,不能执行号令者,斩;主将被俘而将士不割伤脸面者,斩;传递错误情报贻误部队行动者,斩。庆郑你没有管住本军部队,一罪;擅自进退,二罪;误导梁由靡,让秦公逃走,三罪;君主被俘虏,你不割伤脸面,四罪。现在宣布你领罪,处以死刑。
庆郑说:司马说,现在三军之士都在场,世上有死都不怕,还怕割伤面孔吗?要杀就赶快动手吧!
庆郑不救晋惠公固然是意气用事,可是晋惠公家仆都认为可以不处斩庆郑,换一个宽容贤德的好名声,惠公却不同意,这也符合他一贯气量狭小、睚眦必报的性格;梁由靡、司马说是不除庆郑不足以解恨的同侪倾轧。
处斩庆郑后,晋惠公才进城。他不理庆郑那一套,毫不犹豫地杀之后快,还要公之于众。
韩原之战,秦军抓获了晋惠公后,晋国大夫韩简、庆郑、虢射等,一个个披散头发跟在晋惠公囚车的后面。这一幕,把秦穆公感动了,他派公孙枝对大夫们说:你们别跟着了,穆公只是带晋侯到西面叙叙旧,你们回去吧。晋国大夫们集体跪在地上发誓:我们都相信秦侯会说话算话的。晋国这些大夫真是聪明又忠诚,还懂得使用心理战。
秦穆公是打算杀了晋惠公来祭祀的,穆姬在咸阳宫里带着三个孩子,包括太子罂,架在柴火堆上,让人给秦穆公带话:上天降灾,让秦晋两国不能玉帛相见,却兵戎干戈。如果你带晋君早上入城,我们就晚上死;如果你晚上进城,我们就早上死。请夫君裁决吧。
太庙祭祀在城里,进不了城,就杀不了惠公,秦穆公只好答应穆姬的请求,把惠公安置在郊外的灵台囚禁。
夷吾有一个好姐姐,可是惠公被押解到秦国,也依然翻出一笔旧账。
当初晋献公将穆姬嫁给秦穆公的时候,进行了占卜,得到“归妹”卦变成“暌”卦的结果。史苏说:这个卦象不吉利。爻辞的意思是:男人刺羊却不见血,女子抱个筐却没有装东西。这是做事没有所得的意思。西边的邻居责备下来,晋国没法应付。归妹变成暌,说明没有人帮忙。震卦变成离卦,也就是离卦可以变成震卦,震是雷,离是火,意味着赢姓要打败姬姓。兵车要脱辕,旗帜被火焚,不利于出军,会在有宗庙的地方被打败。归妹是嫁女,暌是孤单,象征敌人拉开弓箭,侄子要去跟随他的姑姑(指惠公太子圉到秦国做人质),六年后逃脱,逃回母国,抛弃妻室,第二年死在高粱地里(太子圉即位为晋怀公,晋文公回国后,被杀死在梁地)。
夷吾被囚禁在秦国,翻出这个占卜说:如果先君当初听了史苏的占卜,我也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了吧?
跟着惠公的韩简(晋国韩姓祖,韩万之孙,韩姓第三代族长,三家分晋之韩的祖先)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做了多少错事,数的过来吗?史苏的占卜,听了难道会有什么益处吗?《诗》有言,下民的罪过,不是来自上天。当面奉承,背后憎恨,终究是人自己做错造成的(职竞由人)。
都是你的错——夷吾竟然把自己被打败俘虏的原因归结于姐姐不该嫁给秦穆公,从一个占卜之言找自己失败的原因,难怪韩简这个时候也不给他留面子,连晋献公也数落进去。
昏君有忠臣。晋国历史如此,春秋历史也如此,中国历史更是如此。
为了让晋国百姓接受晋惠公回国,大臣吕省、卻芮借惠公名义发布惠民政策:作辕田,作州兵,也就是垦荒土地私有,地方武装国有。吕省的这两项政策,是管仲之后最重要的制度创举,开创了鲁国初税亩、后世(西魏至于隋唐)府兵制的先声。
吕省(即吕甥,又叫阴饴甥)教卻乞回到晋国,对大臣们转达惠公的意思(其实都是吕省的意思):以惠公名义奖赏大臣,说君上虽然要回国,但是自己辱没了社稷,还是请大家占卜,选个日子立太子圉为君吧。大臣们都哭了(众皆哭)。吕省等又以惠公名义,颁布了作辕田、作州兵的政策,当作晋惠公罪己强国的措施,大臣、贵族们都很高兴(皆悦)。一哭一悦,吕省为晋惠公回国铺路,收买晋国的民心。
吕省代表晋国去与秦国盟誓,迎接惠公回国。秦穆公问:晋国团结吗?吕省说:不团结。小人们为君上被俘虏而羞耻,哀悼战死的亲人,不怕加大征税和重整武装,立太子圉为君,说宁可侍奉戎狄,也要报仇。君子们爱护君上,知道君上的罪过,也不怕加大征税和重整武装,等待秦伯的决定,说一定要报答秦公的恩德,死也不再有二心了。所以国内小人派与君子派是不团结的。
秦穆公又问:晋国人认为秦国会怎样处置晋君呢?吕省回答:小人忧心忡忡,认为晋君必会被杀死。君子则心思坦坦,认为秦公一定会放晋君回来。小人们说:我们伤害秦国这么多,秦国怎么会放君上回来呢?君子们说: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罪过,秦伯一定会放君上回来的。
吕省接着对秦穆公说: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意思是,有二心的抓起来了,服从的就放掉,没有比这样更厚道的恩德,没有比这样更威严的刑罚。服罪的人怀念恩德,有二心的人畏惧刑罚。这样一来,秦国就能称霸诸侯了。接纳却不安定,废了又不立新君,使恩德变成了埋怨,秦国是不会这样做的!
吕省的这段话,被认为是一篇最佳外交文本,其要点又在于:借君子、小人两派之口,既传达了国家意志,又承认了错误,让对方只能选择君子派的道路。
这种外交手法很有用。十一年后,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齐孝公决定攻打鲁国,鲁僖公派展喜前去交涉,并让展喜向展禽(即柳下惠,此时已88岁)请教如何措辞,展禽教了他这套外交辞令。
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境内,展喜就带着礼物迎接孝公,说:敝国君听说齐侯亲自来我国,特派小臣前来犒劳军队,听您使唤。齐孝公问:鲁国人害怕吗?展喜用展禽教他的应对: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孝公不屑地说:你们屋里空空,田野里没有青草,凭什么不害怕?
展喜说:我们凭的是先王的命令。当年,鲁国的始祖周公和贵国的始祖姜太公,共同辅佐成王。成王让两位先祖订立盟约: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个盟誓仍保存在盟府之中,由敝国太师保管。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对不团结的进行调解,改正诸侯做错的事情,并且救助受灾的国家,这就是履行过去的职责啊。君上您即位后,诸侯都盼望齐侯继承齐桓公的功业。敝国在鲁齐边境上,都没有派兵驻防。敝国认为,齐侯继位才九年,难道会背弃先祖对成王的盟誓,不去遵守太公的命令了吗?齐侯肯定不会的。我们就是凭这个,不感到害怕(恃此以不恐)。齐孝公被说得哑口无言,撤兵回国。
小人恐,君子不恐。小人战,君子和。这都是借君子和小人之口,传递国家意志,委婉地规劝对方。所谓折冲樽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这就是经典案例了。
果然,秦穆公听完后说:是吾心也!这就是我心里想的!于是,改馆晋侯,馈七牢焉——把囚禁改为馆驿,赠给晋惠公牛、羊、猪等七种美食,等于以来访国君的礼仪规格招待。
晋国不仅有忠臣,更有能臣,吕省就是有道行的能臣。但能力强也不要站错队,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吕省、郤芮先是背叛晋怀公,迎立重耳,后又害怕晋文公报复,预谋火烧文公寝宫,勃鞮向晋文公告密,秦穆公、重耳诱杀了吕省、卻芮。
晋惠公回国后,是否有悔改呢?
再次大跌眼镜的是,夷吾回国第一件事还是杀人:追杀自己的兄弟,也是最大的隐患公子重耳,重耳于是从翟国逃往齐国。
惠公回国的这一年,晋国粮食歉收,闹饥荒,秦穆公不计前嫌,又送给晋国粮食: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翼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
秦穆公以非凡的胸怀,为秦国赢得了晋国和诸侯国的广泛尊重。他那一句“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令后世之人无限敬佩。甚至有人评论:造就秦国帝业者,是秦穆公;灭亡秦国帝业者,是秦始皇。
与秦穆公相比,晋惠公夷吾的厚黑就太突出、太扎眼了。翻翻中国历史,夷吾可算是“厚黑祖宗”:逼死里克,杀死丕郑、七舆大夫,不卖粮给秦国,责怪卻芮,翻出姐姐出嫁的占卜,杀死庆郑,追杀重耳。
跟那些有“都是你的错”思维习惯的人打交道,不要相信忠诚、恩惠、亲情等可以让他感恩,或者说可以让他在出事时不怪罪于你,有些人的厚黑真的是本能。就像蝎子,就算是背它过河的青蛙,也改变不了它要蜇一下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