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上市公司中董事的产生方式有较大问题,比如总经理兼任董事长、董事提名制度不规范、前任高管留任董事等。这是因为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这些公司的董事会基本上被大股东把持,而少数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基本上被高管层掌控。在独立董事势力微弱的情况下(一般占董事会的1/3),董事会对大股东和高管层的制约弱化。董事会治理在国内上市企业中基本上失效——股权集中的情况下,中小股东、顾客、员工、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无法解决。
对于国营企业,一般由上级单位派出董事行使股东权利,但真正能满足上文所说六条要求的人员少之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笔者摘录了建设银行原董事会秘书陈彩虹在“2019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上针对国内上市银行董事履职的一些看法以资参考。
“几年前,有两位银行的大股东派出的股权董事到我的办公室,非常郑重地提了三个问题:大股东派我们来干什么?第二个问题,银行需要我们干什么?第三个问题,我们能为银行做点什么?这三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当时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大股东要你们做什么我不知道,但银行不需要你们做什么,你们为银行也做不了什么。
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去回答呢?大家都知道国营大银行的背景都是国营资本控股,大股东派董事过来应该说首先是要为国营资本增值做贡献,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大股东派他们来做什么,真的我们不知道。那么为什么说股权董事实际上给银行也做不了什么呢?有多个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股权董事参加不了实质性的银行决策和经营管理,这个是在我11年的工作经历中间总结出来的。第二个方面,为什么说他们想为银行做点事情也做不了?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纷繁复杂的一个专业,想通过很短的时间就熟悉这个专业,能够达到经营决策的水准非常困难,所以我也说尽管你们想为银行做点什么,但是实际上也做不了。
那么要这个形式干吗呢?在我看来,股权董事也好,所有的其他董事也好,能够做的一件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走程序。所以为什么董事长每每交给我任务,最核心的就是如何能够顺畅地让坐在对面的董事的手给举起来,让这个程序过得非常顺畅,这样就解决问题了。所以各位董事到了银行董事会来做这个董事,能够完成的最核心的事情就是按照法律、按照章程、按照行事规则,按照我们的议事规则完成程序上的事情,就是在程序上完成最后的这么一脚。……因为真正做决策是个很难的事情,做监督也是很难的事情。每年董事的三五次调研,解决不了成为一个银行家或者成为一个银行高层决策者的问题。”
此外,对于国营股权而言,如果它是第一大股东,董事会就必须代表国资的利益,这时候,控制是第一命题,协助企业成长往往要退居其后。举个例子,如果国资在上市企业股份占比绝对额度比较低(比如说20%左右),但又是第一大股东,它一般都会在公司章程中模糊董事提名机制以及虚化股东大会制度,藉此来完全掌控董事会,从而控制上市公司(招商银行是典型范例)。
民营企业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一部分和国际相关理念接轨得比较好,比如说前文中所说的联想公司;另一部分则能够适应发展需求进行机制创新,比如说华为公司的轮值董事长制度。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处于董事会治理的初级阶段。
公开信息显示,刘强东完全掌控京东集团的董事会,刘强东兼任董事长及CEO,拥有79.5%的投票权(国外架构下的AB股制度,刘强东只有15.5%的股份)。在京东公司章程中规定:如果创始人刘强东不能参加董事会,就不能召开正式董事会。除非创始人已经不再是董事,或者创始人主动选择回避。章程中甚至明确指出“任何违背他意愿的禁令”都不应该成为这条规则的例外,除非是他出现永久性的精神或身体无能力的状况。72
对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言,AB股的设置很常见,甚至创始人投票权超过50%也不鲜见,比如说脸书(Facebook)扎克伯格的投票权就超过半数,由于要对市场进行快速响应,创始人也年富力强,这样的设置也符合市场规律。
但像刘强东这样的控制力度非常罕见,京东2018年的销售收入4600多亿元,员工近18万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仍然处在董事会治理的初级发展阶段,风险极高。要知道,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来自某个创业企业家高度的企业家精神,这时候,所有权、经营权和控制权高度集中,董事长、CEO、总裁集于一身,当经营和决策没有问题的时候,企业效率非常高,这也符合科斯(Ronald H. Coase)所说“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的规律——此时,股东会、董事会会显得碍手碍脚(京东上市多年甚至未开过股东会)。但随着业务进一步成长,企业情况越来越复杂,就需要拥有高素质的董事会来分担风险,当企业家、管理层的决策和思考出现偏差,能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这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保证(晋商的大盛魁、日本的三井物产做大做久的机制设置是很好的范例)。
国内不少优秀企业的失败是因为这个原因,初期企业经营得极为出色,但多数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一般一闪而逝。比如打造出商务通神话的恒基伟业公司,创始人张征宇的股权超过70%,虽然商务通以75%以上的PDA市场占有率和极高的品牌知名度打造了一个神话,但还是躲不开企业规律和人性法则——一旦成功,企业一把手快速自我膨胀,又没有适当的制约机制和纠错机制存在,很快就由于合伙人出走、决策方向失误等原因走向衰败。
柳传志有一句话很有道理,也是联想的成功之道——“在苹果没有熟的时候,就制订分苹果的游戏规则”——联想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的时候,柳传志就已经开始为股权分配打下伏笔。同样,联想做大之后,柳传志又已经将接班人和董事会治理等事项安排妥当。联想公司虽然在战略制定方面有短板,但在组织建设领域它是毫无疑议的世界一流企业。
民营企业的“创一代”行将老去,接班问题迫在眉睫,不少“创一代”的子女却无心经营或无力接手父辈的产业。这时候,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是必然的选择,“顺利过渡”和“持续发展”成为这些企业家的关键诉求。对于这样的诉求,通过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顶层设计,打造一个优秀的董事会,制订完备的监管制度,让股东、董事及管理层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与制约是选择之一。
民营企业董事会想要发挥真正的作用,让企业能够持续发展,除监管制度之外还需要有其他思考。当年山西商人普遍实施两权分离的政策,一方面在治理结构(东掌制)、激励机制(身股)方面有独特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经理人员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来看看晋商用人的方式。学者钟朋荣在《解密晋商密码》中说:
“同样的制度对不同的人,其作用和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那些一不要命,二不要脸的人来说,企业制度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选择第一,约束第二。从人的品质和本性来讲,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对上等人,只要稍加约束,他就会规规矩矩,绝不乱来;对于下等人来讲,制度订得再多也很难凑效。
……
晋商在选人上,有两“本”战略。即从本地选人,从本企业选人。所谓从本地选人,即晋商选人一般都是从本乡本土选择。从本乡本土十四、五岁的少年中,选择优秀者入号做学徒。一般情况下,入号者还需要有名望、有实力的人士担保。所谓从本企业选人,即学徒入号后,派往条件最艰苦的分号锻炼,学习店规、学习技术、学习做人的道理,并用各种方式对学徒进行测试。
……
学徒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有的甚至长达九年。对学徒的艰辛,有这样的描述:“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信加难”。
在学徒期间,由于吃住在店内,可以对每个人进行全天候、近距离的观察;由于派到最艰苦的分号进行磨练,由于既要做商号的工作,又要端“三壶”,由于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对每个人的智力状况,业务能力,道德素养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比较全面的、准确的判断。正是基于这种准确判断,再对学徒进行择优重用,优秀者,一步一步提拔,直到分号经理、总号经理,等等。通过这种办法选人、用人,用人者就拥有信息优势。业务能力较差的人不会重用,道德素养方面不是很可靠的人,也不会安排到掌柜的岗位。
通过这样一套选人机制,能确保在重要岗位上的人,不仅业务能力强,道德素养也比较好。对这种道德素养比较好的人,再加上一整套约束力比较强的约束机制,基本上可以保证这些人不会滥用权利,不会以权谋私,更不会背叛东家和商号。”
在人选得当、机制有效的同时,晋商浓厚的区域熟人文化、长期效力机制以及儒家伦理制约也是重要的外在因素,无形文化和潜在机制对晋商的经理人(掌柜)有相当大的约束力,使管理层不敢乱来。
除了以上思考,“创一代”还必须做好让出大股东地位、逐渐淡出的准备——企业来自社会、服务于社会,最终也将回归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