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崔永元和宋丹丹表演了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代农民的生活盼望。马云说“今天很美好,明天很美好,后天很灿烂,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这是一代企业家对现实的挣扎和对未来的盼望。先声药业任晋生说,“我们不愿呼吸领先者扬起的尘土”,是一代医药企业家对明天梦想的追求。那么从昨天的故事,今天的现实,明天的构想中,医药企业家们如何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实现价值呢?
医药行业昨天很辉煌,属于机会。
昨天的医药行业处在机会时代,而且抓机会的成本也不算高。这个时代比拼的是眼光、能力和速度,眼光就是看的远、看的准,能力就是做得到,做的好,速度就是起步快,超车快。
有时候,我们受过去教育的影响,似乎一提到机会就想到机会主义,就是投资倒把钻空子,不是好人干的。今天我们把机会上升到战略高度,也就是对外部的政策、环境、条件进行研究。研究机会不是简单钻空子而是动脑筋。
过去的主要机会有三个,即“市场增长带来的机会、监管体系不健全带来的机会、医药行业不规范竞争带来的机会”。
靠一招鲜成功的企业非常多,中间体转身原料药,个人报批文号挂靠、处方药做学术、OTC打广告,普药三板斧“降价、返利和促销”;产品重包装,营销兑费用,财务靠倒票,管理搞大包。
一夜暴富的个人不在少数,几年壮大的企业比比皆是,但是也有许多倒霉蛋,新机会没抓住一个,政策红利没沾到,老包袱没卸掉、老本几乎吃光,正像齐秦的歌,太多太多的话你的没有说……
我只想对没抓住机会的企业说,太多太多的机会你都没抓住。也想对抓住机会的企业说,机会不多了,成本很高了,模式要改了。
医药行业今天很迷茫,需要理顺
第一,政策迷茫。
政策决定生死,财务决定营销。今天的医药行业是政府主导的医药经济。政策既有中央的,还有地方的,既有省里的、市里的,还有县里的,影响医药行业的四大政策,即“药品审评审批政策,主宰新产品研发;药品定价政策,主宰价格;医保目录、基本药物目录,主宰支付;药品招投标政策,主宰资格和门槛”。还有已出台的新版GMP、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未出台的流通环节管理办法等。今天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政策解读能力,企业必须拥有政策解读和对接部门,即政府事务部。
有人说,医药产业政策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政策像月亮,今天圆,明天缺,政策像星星,白天看不见,晚上看不着。不过我乐观地看,尽管大家被政策搞的迷茫,但是现在的政策越来越稳定,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越来越对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有利,对产品好的企业有利,对大企业有利。
国家政策就是要达到“降价、调整、规范、淘汰”的目的,而净化后对行业、企业是有利的。即便抓政策机会也需要能力更强,如果说前些年一定要先抓住机会再培养能力,现在则是一定要提升能力才能抓住机会。
第二,战略迷茫。
大企业忙并购,中等企业忙升级,小企业忙产品。并购的不少了,整合的怎么样,是资源还是包袱?企业规模不小了,升级的怎么样,是聚焦还是多元化?产品不少了,卖的怎么样,是缺产品还是缺模式?
原来抓机会阶段,大家还有主心骨,也就是发展是硬道理,一门心思往前奔,但是环境、条件、竞争对手变化后,反而企业家懵圈了,不会玩了,驾驭不了大企业,失去了方向感。
原来缺钱企业会干,今天有了钱,企业反而不知所措。到底是有所不为,有所为,还是无所不为?是战略上主动求变,积极开展多元化,还是战略聚焦巩固发展核心领域?企业开始想不清楚了,开始在战略上迷茫和摇摆。
大家一头扎进大健康,有的是主动求变,有的是财务报表所逼。做化药的做中药,做中药的搞化药,做化药的搞生物药,做生物药的搞器械。大家一定要小心全产业链这个词,在国外很少有医药集团在发展阶段涉及全产业链,相关多元化很谨慎,更不敢搞非相关多元化,只有中国企业才这么干,不知是我们胆大还是心大。
有些医药企业战略多变,有些企业包袱沉重,有些重组加速,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战略布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资源整合问题。迷茫在于有的企业因为机会太多,不会选择,不会做;还有的企业就是没有机会,有病乱投医。
第三,模式迷茫
在2013年初,我曾预言,营销将无模式可循。我在文章中写道“目前医药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同质化、市场同质化、营销手段同质化,导致企业都在一片红海中血拼。越是相互模仿,越难创新和突破,同质化程度也就越重,陷入怪圈,苦不堪言。
可以学标杆,但不能照搬标杆企业,在打法趋同的情况下,CBA球员是打不过NBA的,无论是身体条件,还是战术体系,反而需要在虚心学习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特点。
原来的所谓成功模式,越来越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无论是专业化学术推广模式、精细化招商模式、普药直供模式、普药渠道分销模式、品牌药广告拉动渠道分销模式都需要进行创新和变革。
GSK事件证明,本来最为正规的外企学术推广模式,也受到了质疑,产生了动摇,一时间,大家不知所措,也不知营销路在何方,霎时间集体迷茫。外企代表集体放假,内企也是小心翼翼。大家只是盼望,风波尽快平息,还是用老模式老方法吧,最熟悉也最有效。其实,只要竞争存在,就会有创新模式出现,只是现在还在夹缝中苦苦寻求、探索,但什么模式能够成为独门绝技还得拭目以待。
发展模式上也出现迷茫,资本并购的大戏演完了,板块叠加的故事讲完了,接下去故事如何讲?内部整合没到位,接下去怎样做资本和实业双轮驱动,是物理整合板块叠加,做加减法,还是化学反应,做乘除法?
当企业驱动模式从“政策驱动、营销驱动”两轮驱动模式转变为“产品驱动、资本驱动、品牌驱动、管理驱动”四轮驱动的时候,如何驾驭?投资模式上从财务投资转变为实业投资,在天使、VC、PE等金融投资基础上,成立产业发展并购基金,用产业投资理念的管理,而非纯金融投资理念,管理模式如何转变?如何从财务管控层面,实现战略管控、运营管控,集团总部如何对下属企业实现业绩管理的同时、实现标准管理、行为管理、文化管理,从支持、服务、指导层面上升到运营管理层面,研发模式是自主开发,还是合作开发,或是将并购企业作为研发手段……走哪一条路,都需要明确选择。
明天很灿烂,属于强者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认为未来的中国医药行业明天会更好,也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中国本土企业。
因为,政策环境趋于稳定合理、企业家思考趋于前瞻理性、竞争环境趋于净化规范,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最主要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认为,没有人能最终改变市场规律,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也撰写文章《市场经济最道德》,不论是强人还是政府,最终都会臣服在经济规律下。
可能现在实现的手段是资本,未来的手段一定是实业,市场一定在中国。不管时间多长、路多远、难度多大,我坚信这个结果。
中国医药企业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做好国内市场就足以壮大,国际化是必要的,提高标准、占领制高点,抢占国际发达国家市场,拓展新兴不发达国家的新市场都是必要的。但放眼国际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立足国内、服务国内、做大国内。
按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将打造一批规模化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的5家,超过100亿的100家,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0%。政府的规划宏伟而诱人,但是还是要企业去实现。时代方略参与了多个企业的战略制定,知道并了解将有一批企业在行业领跑,在2020年将会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成为超过千亿的超级企业。
但是这要经历一个战略转型和升级的过程。当前,行业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战术竞争转为战略竞争,从销售竞争转为市场控制力竞争,从局部竞争转为整体竞争、从同质化竞争转为差异化竞争、从产品竞争转为营销服务竞争、从单个环节竞争转为链条竞争。也就是只有具备了整体优势,才能领跑行业,领先对手。
行业小步慢跑,企业大步转型,医药行业已经进入战略决胜期
行业在小步慢跑,企业在大转型。企业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领先一步,略胜一筹。协同发挥效率,组合产生结果,未来的王者应归属资源效率高、要素组合强的企业,即“战略领先、人才领先、科技领先、模式领先、品牌领先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领先型企业”。而不属于这样的企业:“简单靠抓机会成功、简单靠营销模式成功、没有战略、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管理、没有人才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