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产品才有防御问题,挑战性产品不存在防御竞品问题
对于防御性产品的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的是:占据领导地位的产品才有防御竞品的问题,新产品及挑战性产品均不存在防御竞品的问题。
现实中有很多企业,产品既不是领导者,也不是区域市场份额的第一位,却总是对竞品动态非常敏感,竞争企业一出产品,就在考虑是否推出相似产品进行“产品拦截”。
对于不是市场份额第一的产品来说,按照策略性产品或创新性产品的营销战略执行即可。其在市场里是挑战者角色,只会发生被挑战的领导产品的防御问题,根本不应考虑自己的防御问题。
在逻辑上,挑战产品的防御,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出现这种思维错乱,只能说明其挑战性产品可能失败或错误。
在产品没有成为品类市场份额第一或区域市场份额第一之前,不存在防御性产品的问题。如果原来产品的策略没有问题,应该坚持将原有产品做好,或者说自己的产品应该是“杀手”,是让自己变成领导产品的问题,而无须考虑防御问题。
防御竞品的新顾客利益点,不必防御竞品的价格竞争
领导品牌(产品)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需要考虑防御竞品的问题:主动防御与被动防御。
主动防御是指领导产品出于打击竞品的目的,主动设计防御性产品,将竞品拖入某种困局之中。
宝洁P&G2004年在中国市场投放零售价99元的飘柔洗发水,意图是通过低价产品“清洗”市场。但低价策略与飘柔的品牌形象差异很大,这一主动防御产品不仅没有将本土洗发水产品清洗出市场,反而令飘柔品牌受损。宝洁在2005年末取消了这个低价产品,飘柔重回高价、高形象的路线。
飘柔的案例说明,领导产品采用价格战,特别是在建立了中高端产品形象的背景下,采取低价产品进行防御性进攻,是错误的防御产品策略。
比宝洁“低价飘柔”教训更深刻的是“双汇与春都的火腿肠大战”。春都的低价防御让品牌美誉度毁于一旦,最终陷入破产境地。双汇与春都火腿肠之争是领导产品防御不当的案例。这场真实的商战说明,领导产品不要因为竞品而改变核心产品价值链,必须谨慎选择防御竞品的战略及战术。
我们再看领导产品防御成功的案例。
康师傅方便面,一直雄踞中国市场方便面品类第一品牌,其中红烧牛肉面更是方便面品类销量最大的品种。
康师傅方便面20年来每年都在与各种各样的挑战者战斗:2000年前最大的挑战来自统一集团。但统一在经过“小浣熊”、“来一桶”等连环攻击战役后,整体上不再具备挑战的能力;2000年后,今麦郎、白象等从口味、价格、区域市场,五谷道场从品类创新等角度发起挑战,但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却越战越强,已经成为消费者认可度最高的口味与品种。
在方便面争霸史上,对康师傅方便面最有威胁的一次挑战,是统一从1997年起发动的系列攻击战。
在台湾食品界称王的统一1996年进入大陆市场时康师傅方便面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统一推出小浣熊干脆面,投入大量的广告宣传,虽有小成却未能改变市场格局,原因在于统一产品选型的错误。“小浣熊”这个产品过于儿童化,方便面的重度及大量消费者并非儿童,用这样的产品进行攻击,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统一策划了一场“面饼重量”的战略进攻。
过程是:统一推出“统一100”方便面并发起大规模市场进攻。“统一100,满意100”的广告语朗朗上口。康师傅两个月后迅速推出“面霸120”进行拦截,以霸气对统一。
正当消费者为选100还是120烦恼的时候,统一“来一桶”横空出世,方便面的重度消费群被一桶打尽。
统一“来一桶”抢在康师傅桶装生产线半年左右全面上市,抢得了先机,但康师傅的桶面很快进行了全面市场反扑。最终康师傅的“市场下沉,渠道精耕”显示了威力,统一“来一桶”最终也没有改变市场格局。2002年,康师傅年销售方便面62亿包,统一仅25亿包。
统一策动的这场面饼重量之战,是一次漂亮的侧翼进攻战,康师傅及时进行了产品防御,逐步遏制统一的产品进攻势头。
统一的高明之处,是选择转移消费者关注点的营销策略:用“面饼重量”这一关注点将消费者从品牌选择转入品种选择,消费者选择路径被重新界定:由口味、品牌转变为选择重量(实惠)。这一招使康师傅的强势(品牌力、产品力)无法成为截击的武器,造成“敌虽众,可使无斗”的战略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康师傅不采取拦截措施,统一100则将一路凯歌。康师傅很快推出“面霸120”加入战团,这一被动应战的拦截产品进一步强化了“面饼重量”概念的重要性,双方的广告战强化着消费者的认知,也正中统一下怀:为来一桶的登场铺好了道路,想成为重量之战的终结者。
但为什么统一“来一桶”没有最终成为翻盘的产品呢?我们认为根本原因是统一没有将“来一桶”做成品牌,而康师傅却将桶面变成了品种。
“来一桶”在统一产品群中始终只是一个品种的角色,统一没有围绕“来一桶”进行产品的结构化,增强其作为品类品牌的认知。康师傅桶面上市后,轻易就将关注“面饼重量”的消费者拦截了下来,统一就失去了将“来一桶”塑造成为品类第一产品的战略机会。
从飘柔低价产品的主动进攻战到康师傅对统一的被动防御战,可以总结出领导产品竞品防御结构化的第二个重要原则:重点是对具备新的顾客利益点的竞品进行防御,不要防御价格竞争。
竞品防御结构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竞品防御结构化的三原则
首先,不要改变市场份额第一的领导产品价值链,不仅不要改变,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让领导产品的性价比更高,这是最好的防御。
其次,不要跟随竞品的价格竞争,更不要主动发动价格战,除非此种价格战如格兰仕的价格战一样,背后有产能集中(或者说垄断)作支撑。
最后,要重点防御有新的顾客利益点的竞品,领导产品要尽快将新顾客利益点据为己有,或者让竞品的创新利益点变成一个共有的、普遍的利益点。
2.竞品防御步骤
首先,针对竞品进行精确的市场情况调研与分析。解析竞品的策略、运营手法、渠道组织、费用投入、投入后的市场反应等。
其次,基于这些数据,判断竞品的策略重点、主要驱动力。
再次,渠道拦截为主,慎用广告对抗,直接在终端(顾客接触点)上进行拦截。
最后,准备一个专用的拦截性产品,采取“五同一异”竞争导向设计产品。五同:包装物(瓶形、材料等)同质、产品内容(如口感、技术指标等)同质、产品标签(如瓶标)风格同质、通路促销方法(如铺货政策、返利等)同质、消费者促销(如再来一瓶)同质。一异:渠道价值链重心差异,如竞品将渠道重心放在开盖有奖及分销商激励,则本产品可以加大对终端店主或终端服务人员的激励等。
这个储备性防御产品不要在竞品推出后马上跟进,企业要尽量按照年度计划制定的战略及战术去执行,在竞品上升势头出现难以阻挡趋势的情况下,再快速导入防御性产品。
实际上,领导产品如果首先做好自己的产品结构化,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去执行,挑战者产品如果没有创新性的顾客利益点及很大的市场投入,无非是上市时来势汹汹却很快又会陷入动销缓慢的境地,领导产品扎好自家篱笆,完全可以不战而胜。
在竞品防御策略上,过快反应、错误反应,比不作反应危害更大。“致人而不致于人”,永远是竞争的基本战略原则。
领导产品只要“调研在先、全程监控”,挑战者如不是革命性创新产品,想冲破领导产品的结构化大坝,绝不是旦夕之功就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