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药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中药要成为大药,必须面向世界,走国际化之路。目前,国内已涌现出一批中药国际化的先锋企业,但在进军国际市场的道路上,仅有天士力、同仁堂、广药集团等大型企业取得了一些突破。总体而言,中药国际化还在起步阶段。

2016年可以说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文件的颁布,凸显国家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来看,国家提出要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搭建中药海外注册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100种成熟的中药产品在沿线国际进行注册。相信随着政策的全面落实,中药产业国际化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中药国际贸易显低迷。

“中药国际化”的口号已经喊了20多年,我国中药产品的出口额已从1996年的6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35亿美元,中药国际化似乎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2016年中药产品出口同比下降9%,出口量和出口额出现“双降”,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从中药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中成药出口比例严重失调。中药材及中药材提取物出口额占比超过80%,而真正的中成药制剂出口额不足10%。现阶段的中药国际化本质上是以中药原材料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而中药原材料在国际市场上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低价成为唯一的竞争优势。

(2)中药国际注册总体不容乐观。

总体说来,中药在西方国家开发,在法规道路上是没有问题的。欧盟简化注册申请可能成为国产新药在欧盟国家成功注册的突破口。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对中药传统药物的接受程度高,法规也相对宽泛。目前,中药国际注册不顺利的原因,主要还是对国际注册的前瞻性研究不足,中药企业普遍缺乏对新药国际注册的清醒认识、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对市场风险、技术困难等前瞻性研究不充分。

(3)中药国际市场两极化。

近年来,中药企业参与国际注册认证主要呈现出“大企业布局欧美市场,中小企业布局东南亚市场”的分布特征。欧美主流市场上,部分大型中药企业取得喜人的成绩。地奥集团的“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获得上市许可;神威药业的塞络通胶囊、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分别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开展II期临床;天士力现代中药复方丹参胶囊获得欧盟植物药注册批件,进入欧洲市场;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完成了美国三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首个在美国注册上市的中药。但由于欧美市场的文化差异、医学理论体系、法规等诸多因素制约,相比西药而言,中药国际化之路依旧坎坷。与欧美中药注册相比,新兴市场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国内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采取迂回战术,抢占泰国、越南、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新兴市场。

反思中药国际化道路,未来路在何方?中药国际化要真正实现国际化,我认为在三个方面可以突破。

第一,“以医带药”走出去。中医国际化和中药国际化应当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中医在慢病、传染病和重大疾病方面已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中医理念正在被世界认可。“以医带药”走出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中药产业走出去。中药产业走出去就是要让资本、技术、专利、品牌等软实力走出去,塑造国际化中药大品种,带动产业融合。

第三,中药国际化需要集团军。中药国际化不是一两家中药企业的事,应当在法律体系、药政管理、企业实践、人们观念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的自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