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境界之一:完成既定任务型(低级境界)

有一些厂家对经销商不重视,每年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也是草草了结。双方签订工作只是一种形式,双方对合同的具体条款、数字等一般不会计较,双方签字盖章即算完成。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是出于客观的原因,如销售模式选择以直销为主,自然对经销不重视。也有出于主观的原因导致厂家对某些区域的经销商不重视。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

1.情形1:厂家主要依靠直销模式进行销售,对经销渠道不重视

从厂家角度来看,经销商作为一个补充的销售渠道形式,可以提高销量或者完善市场布局,厂家的渠道管理人员算是完成了一项工作,在接下来的市场管理中也不会投入精力,处于有单就接、无单也无人跟进管理的状态,任其自由发展。对于经销商来说,厂家提供一个系列的产品,依靠自己的努力或者该厂家品牌本身自由的市场效应,也能实现一定的销量,对于投入不大的小本生意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这种市场情形下,经销商的确面临着尴尬的处境。厂家以直销为主,已经建立了符合直销模式的运作团队和管理体系,转为经销模式的可能性较小,自然不会投入资源来支持经销渠道的发展。因此,经销商不应该将此品牌作为重点,只能先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发展壮大的可能性较小。

2.情形2:厂家以经销模式为主,但对非重点市场不重视

这种情况下,厂家的产品在该区域适应性不强,消费习惯不同,市场规模较小,厂家还没将此区域作为重点开发的市场,经销商的发展多是自发形成的,既然有经销商愿意运作该品牌,多数厂家会同意开设经销商。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这种情况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由非重点市场转为培育市场进而成为重点市场的演变路径,厂家对区域经销商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

在快速消费品市场,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浙江一带的黄酒被誉为养生酒,但由于消费习惯不同,在北方市场很难突破,浙江一带的生产厂家自然不会将北方市场纳入重点运作范围,此区域的经销商自然不会得到厂家的支持,即使像塔牌、古越龙山、和酒等知名品牌也是依靠全国性KA系统有选择性地进入一些北方市场,但总体销量不容乐观。当然,随着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加速,也带动了一些消费习惯和潮流的融合,如发端于南方消费的凉茶品牌,最早由王老吉凭借防上火的卖点迅速在南方市场流行。在初期,厂家将主要资源投放在南方,以餐饮即饮为突破口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进而发展到日常饮用、节日礼品等多个消费场景中,使得凉茶成为一个开创性的全新品类,在饮料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初期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凉茶厂家在区域布局上首选南方市场为重点市场精耕细作,如王老吉最早将具有消费引领作用的温州市场作为重点,打造样板市场。此时,厂家一直将北方纳入非重点市场,纵然该区域有先觉意识的经销商愿意运作该品牌,也得不到厂家的人财物支持,只能依靠自有力量自然发展。在随后的几年里,厂家逐步将市场向北拓展,原来不受重视的经销商也能得到厂家的支持,厂商合力,迅速打开了市场。

3.情形3:厂家依靠密集分销模式,在一个区域设置多个经销商,厂家对同一个区域内销量较小的经销商不重视

“广开户”是很多厂家一贯实施的市场策略,厂家总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或者多户相互竞争和互相牵制的心理运作市场,也许在市场开发前期会取得一些销量,利用多家经销商的资源能迅速打开市场。一旦市场格局形成,多个经销商之间总会有销量大小差异,销量小的经销商也会受到厂家的区别对待,与销量大的经销商相比,得到厂家的人财物资源支持也会少很多。

也有例外情况,在快速消费品领域由于销售终端的运作差异性较大,根据经销商资源的不同,很多厂家分别设置了适应不同销售终端模式的经销商,如专业运作现代零售终端的KA型经销商、专业运作BC类店的经销商,以及专业运作城郊流通渠道的经销商等,分渠道模式设置经销商。在这种情况下,厂家会根据经销商的不同分别给予相对应的人财物支持,充分发挥各个经销商的优势资源,使各个终端运作更加精细化,实现协同效应。

4.情形4:一些需要调整的区域,厂家对于这些经销商也不重视

策略性调整经销商是厂家经常发生的市场管理事项,有的是因为经销商跟不上厂家的发展要求,有的是经销商有其他更好的同类产品品牌运作,不重视该厂家的产品运作,厂家不得以另寻经销商运作。不管何种情况,厂家除暂时性同现经销商签订合同外,摆在厂家面前更大的挑战是如何找到更适合的经销商,以及如何顺利地与现经销商妥善解决市场遗留问题,如客户资源、库存产品及物料、市场费用、应收款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