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义

甲骨文里的灾字,有两个写法,一个是用三条水波纹表示大水茫茫,一个是房子里有火,后来的灾字取了后一个意象,但大洪水的灾难记忆并没有消除。老子是从大洪水的灾难力量面前,看到了水的德性,并将它总结为柔弱的力量,这是一个“正言若反”。

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面对野兽、疾病、火灾等,的确都没有大洪水恐怖。水势之大,一片汪洋,冲不毁也可以全部湮灭,片甲不留。火灾虽然也凶猛,可是下降暴雨,再大的火也能熄灭。所以,老子将水作为最有力量的象征是完全合理的。

《淮南子·原道训》: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支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淮南子认为水有至德的原因是这四个字:淖、溺、润、滑。这是对水性的哲学描绘,正是水之无以易之的特性所在。在此,我们想提醒一下读者,老子推崇水,并不仅仅是水有冲毁一切的力量,而是水之性质里有“无以易之”的品性,这就是老子推崇的“常”(常字出现30次,部分据帛书本改为恒字,但意思相同):知常曰明;常德不离;道常(恒)无为;常(恒)与善人。

这是理解老子价值观的重要标尺:有或者无,是必要条件,恒常不变与可以改变,是充分条件。既要具备道或德的品性,还能保持而不改变的,才能得到老子的认可与推崇。

老子接着说,大水所展示的无坚不摧的力量,就像柔弱可以战胜强大一样,并不是没有人知道,但是天下人却都不愿去做。这与其说体现老子的牢骚,不如说反映老子的困惑。

最后一段似乎是老子的自我和解:也不能怪世人明知而不能行,正面的话听起来好像是相反的,比如要成为邦国的君主,就要承担邦国的耻辱,而不是只看到做君主的荣耀,这是正言若反;要想成为天下的君主,不仅要承担耻辱,还得承担不知何时就降临的不测灾难,这岂是一般民众能够想象得到的压力或恐惧?

不得不提的是,老子生在贵族之家,就职于权力中枢,看到的君主不是锦衣玉食,而是要忍受耻辱;不是发号施令的肆意任性,而是不测之祸的如影随形。尤其是进入春秋时代,君主的日子都不好过:周天子不用说了,穷得要仰人鼻息,还得维护天下共主的面子;诸侯国国君,父子相残、兄弟相残、臣子弑君都如家常便饭,老好人鲁隐公之死,一代雄主齐桓公惨死,州吁弑杀卫庄公,夏征舒射杀陈灵公,郑灵公因为一块老鳖肉被公子宋杀死。

老子生活的时代,看到了太多君主,无论个人品德是好是坏,都频繁遭遇不测横祸,君主之位不祥,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共识。这才有了庄子、包括传说中的许由、务光逃避君位的传说。笼罩在诸侯国君主头上的巨大的不测之祸,是战国诸子受到各国君主尊重的时代背景。后世帝王,尤其是经过秦始皇、汉高祖之后,逐渐消除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不祥之感,帝王就向专制、弱智、任性、残忍的方向堕落。

在老子之前,国君含垢的说法已经流行。《左传·宣十五年》即前594年,楚国进攻宋国,宋国到晋国告急,请求发兵援助。晋景公想发兵去救,因为按照盟约,晋国有救援宋国的承诺。伯宗说: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意思是晋国出兵救宋,劳师袭远,鞭长莫及,不划算。

晋景公觉得应该履行盟约义务,否则就是失信。伯宗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值得注意的是,伯宗在国君含垢之前,用了三个比喻:大江大河就要能容纳污秽,深山密林往往隐藏很多疾病,美玉要掩饰内部的瑕疵,所以做国君的,不能追求自己的个人名誉,而要能够为了国家利益忍受羞辱。更重要的是伯宗的最后一句话,上面这些“正言若反”的规律,恰恰是天之道。

伯宗说这话的时候,老子还没有出生,所以推测老子看到过伯宗的言论,是合理的。老子将国君含垢分解为两个层次:受邦之垢,受邦之不祥,因为老子言说的对象,不是这些诸侯国的国君,而是天下之邦的天子,这是老子周守藏室之史的身份所决定的。老子并不关心诸侯国的生死,而是天下的治乱。

我相信老子是真的看到做君主是危险的,需要去忍常人难忍之辱、承受常人不知的不祥之祸,可是老子似乎忽视了君主权力的诱惑:你认为导致目盲的五色,正是他可以炫耀的品位;你认为令人耳聋的五音,却是他调情的工具;口爽的五味,哪怕是清蒸小孩肉都想去尝一尝,还有什么他不敢吃的;驰骋畋猎,那是显示威权、纵情快乐的享受;难得之货,正是他贵为天子君王的独一份的专供。何况还有三宫六院、前呼后拥、赏罚生死、予取予夺,这是多大的权力诱惑!

不能说国君含垢的认识不深刻,可是只看到这一面,却不看到专制君主任性享乐的另一面,也是不能洞烛历史的真正本质,找不到天下安定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