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亲有道,明善而诚

下面接着说,“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要想把亲人安抚好,也是有方法的,就是要反身而诚,让自己的身心达到真诚无欺的状态。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确是这样啊!我们看普通的人家,一家老小都太平无事的时候,家人相处还能够和和睦睦、其乐融融,但是,一旦家庭成员中有卧床不起的,三两个月倒也罢了,坚持一下也就过去了。如果是一年、两年乃至于常年都这样,每天让你侍候起居、喂饭喂药、端尿倒屎,那就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了。这时是否真有孝心、是否真有人情,就可以看出究竟来了。这可是真功夫啊!恐怕很多人都做不到,包括我自己在内。刚开始也许还行,时间久了,自己事情也多,最后就只有请一个人代替自己而已。所以,要想真正做好孝道,就必须在诚意上面下足功夫,要不断检查自己,是不是做到了真诚不二?你的真诚是不是无条件的?如果有条件,如果还觉得累、觉得脏,那你的真诚就打折扣了。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那么,要达到内在精神的精诚,也是有前提和方法的,就是必须要“明乎善”,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

也许你会说,谁还不知道个好坏啊?善恶是非,有什么明不明的,谁不知道这个啊?但话说回来,如果知善而不能行,这就不叫真知,要“知行合一”才叫真知。我们都知道捐款给希望小学是善事,修桥补路是善事,关心孤寡老人是善事,持戒放生是善事,等等。你虽然知道这些是善事,也知道做了善事会有善报,大家也经常说“要舍才能得”,但是,你真的能义无反顾地去做吗?许多人在拿出人民币捐出去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打鼓,这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啊!还是捐一半留一半吧。你做善事的时候还有这样的感觉,你就不是真正的“明乎善”,只是相似的善行而已。

真正的“明乎善”是什么感觉?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必须从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才是真知善的感觉。在你说善言、做善行、兴善举的时候,感到内心无比快乐;你诚心对待自己,诚心对待别人,把这个当成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才是真正“明乎善”的样子。什么快乐都不如行善,什么快乐都不如捐款,什么快乐都不如侍候孤寡老人,等等。这就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好像能做点好事,就是大善人了。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我们就说布施,如果布施了以后又后悔想拿回来,或者布施了还想着这样做有功德、有福报,这就称不上“波罗蜜”。你要想真正尝到这个“波罗蜜”,就得做到“三轮体空”,什么叫三轮体空?就是在你布施的时候,要外不见被布施的对象,内不见布施者本人,中间不见有布施的行为。布施给谁都一样,没有远近亲疏,也不记得自己曾做了什么好事,做完了就完,也不记这个功德,这就叫“布施波罗蜜”。其他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亦复如是。所以,在这里要尝到“蜜”的感觉,要有快乐、有甜美。这种快乐甜美,不是把它变成心事放在那里,千万别想着自己是个功德主,捐了钱非得在碑上刻上名字。能够真正用“三轮体空”的方式布施,乃至这样去做一切善事,那么任何一件小事情都能成为让你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因缘。

《大学》三纲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什么是至善?至善就是大善,大善就是无善,无善而无不善!我们要去找一找这种“空性”的感觉。在谈到善的时候,如果真正明白了这个至善,才知道它是超出于善恶两端,是超出于是非得失的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