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你非要一开始就聘用某位高潜牛人吗?
如果通过合作,可以让他在你公司的发展中创造价值,你为什么不愿意这么做呢?
先合作,后聘用,难道不行吗?
我们试图网罗天下英才,但却因为种种限制常常不能如愿。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尤为如此。此时,创始人团队就要仔细分析:对面这位高潜牛人加入公司,或者就此错过,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旦发现他对公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却又不肯加盟,那就建议创业者不妨仔细寻找其他的合作方式。
具有学习力和思考力的复杂人,往往会有多面才能。创业公司遇到的问题可能十分简单,甚至这些问题根本只是由一些特别明显的错误导致的。知识广博的高手,几乎一定有能力很快找出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因此,对他们来说,或许初创公司里的各项工作难度低,强度不高;但对于公司来说,能否找到并解决这些问题,则往往生死攸关。
基于上述原因,创业公司可以想办法与相关领域的高潜牛人合作,比如聘请他们成为自己公司的顾问。我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一方面创业公司能以相对较低的代价得到高人指点;另外一方面,高潜牛人自己也需要在不断实践中,获得新知。同时,这样的合作可以降低双方的机会成本,一旦合作取得了进展,则可以快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当然,合作方式除了聘请顾问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选项。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为了获取人才,他们甚至会发起对一家公司的入股或收购,以便把整个优秀团队整合在自己的商业版图中。类似的并购案例不胜枚举,比如Facebook对WhatsApp的收购、阿里巴巴对饿了么的收购都有整合吸纳优秀人才的意图。实际上,互联网巨头公司这种“以收购代替雇佣”的获取优秀团队方式,直接规避了高潜牛人筛选和发掘的难题,同时也不用忍受人力资源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滞后性”与“不确定性”。
影响做出“是否该聘用某位候选人”决策的最主要顾虑,其实是从“人才的加入,到他能为公司带来名副其实的贡献”之间,具有较长的效果滞后性,以及因此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假设一个人加入公司的第二天就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相信任何人都能快速做出“立即雇佣他”的决策-可惜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入股和收购一家在自己的目标领域内快速发展的公司,往往可以避开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在该领域内创新的不确定性。
还有一种很特别的与高潜牛人合作的方式就是:在早期为之提供帮助。
2011年,《财富》杂志进行了一项调研,希望能找到美国最善于建立关系网络的人。
编辑们建立了一个清单,这个清单上列出了640个人名。这些人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的CEO、《财富》杂志评选的科技界最聪明的50个人、50位最有权力的女性以及40位40岁以下最炙手可热的商业新星。大家把这份名单放到领英(LinkedIn)网站的数据库中去对比,找到了一位拥有最不可思议的社交网络的人。他几乎认识所有名单上的高潜牛人,而且和他们有良好的关系。他的人脉包括:网景公司的创始人马克•安德森(《长尾理论》一书的作者)、推特的联合创始人伊凡•威廉姆斯、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茨等诸多知名人士。
这个建立了超级高潜牛人人脉网络的人名叫亚当•芮福金,几乎无权无势而且十分害羞。他之所以能和这些叱咤风云的超级高潜牛人建立关系的原因就是,“在他们还没有成名之前,给与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当然,亚当肯定不会只为这些名人提供了帮助;实际上,他帮助的人很多,而这些成功人士只是其中一部分。(注6-7)
相信你马上就能想象出来,某天亚当希望自己开创一家公司或者做点什么其他事情,会有多少顶级高潜牛人为他提供帮助?虽然,他当初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未必有这种企图,但这个结果肯定是无需争论的。
总之,如果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可以用各种精心策划但无比真诚的方案吸引身边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会带来更多一流的人才”你只需要在事情开始时,尽可能地找出获得一流人才的渠道和方法,并与他们建立关系、邀请他们加入。之后,他们会帮助你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你的事业当中来。
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迟早你会网罗天下英才,一起去实现宏大的目标。事实上,也只有一群优秀的人,才能开创伟大的事业,塑造新的趋势。
综上所述,具有学习力和思考力的高潜牛人无处不在,你只需要有发现他们的眼光,并制定好自己接触他们的方式,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发掘优秀人才的潜能和价值。
数字时代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6-7:摘自《Give and take-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 (美)亚当•格兰特著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