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场政治,南北竞争

杨大同的加盟似乎给这家从房地产转行到饮料行业的公司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杨大同上任的第一天,公司在当地报纸上的整版广告也换了广告词,“著名职业经理人杨大同先生加盟”,竟然放在广告的最上面,整个公司对杨大同的到来,看上去都是很欢迎的,因为杨大同是总裁直接引进的。

杨大同上班的第一天,发现情况和总裁当时说的有点不太一样。这家公司虽然刚刚成立,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但有销售总监,还有市场总监、培训经理、大区经理、大区主管等,应有尽有。

杨大同再一次敲开总裁办公室的门。“您好,总裁先生,今天我第一天上班,可是我发现公司现在的情况和我们见面时谈的不太一样。”

总裁先是一愣,马上笑了起来,说道:“啊,杨先生,您先别急,先坐下,我们慢慢谈一下。”

总裁办公室的沙发挺软,一坐下要站起来还真有点费劲,杨大同也就半推半就地听着总裁说了起来,看来现在说的才是真实的东西。

原来公司的销售一开始非常火,但市场费用一直下不来,而且公司一直在不停地促销,就像人吸大麻一样,不能停。公司稍微减少一下促销,立刻销量下滑,这个情况让总裁非常头疼。公司的市场费用和销售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倒挂,老板着急了,他决定立刻引进杨大同,帮助他一起渡过公司难关,一起发展。

这时,杨大同完全明白了,虽然他的加入是要做销售总监的位置,但需要他拿出销售业绩来抢这个位置。并且总裁承诺,一旦杨大同上任销售总监,楼下的马自达轿车奖励给他。

杨大同此时有点进退两难,如果当时总裁直接这样谈,说不定杨大同不会加入,不过既然来了,自己是个销售人,也没什么说的,先把市场做起来,再说话也未尝不可。杨大同决定留下来抢这个位置,销售从来就是个刺激的活。

一个月下来,杨大同才知道,原来,老板刚刚投资了一条食品生产线,对食品销售是门外汉,急于招兵买马的他碰到了方君。方是食品行业的熟手,很快帮助企业架设起销售网络,让企业的产品迅速走上销售轨道。企业要进入发展时期,一定需要大量的人才队伍。方君向老板引见了朋友袁、同学常和高。当公司的销售总经理是方,市场总监是袁,驻外开发市场经理是常,销售人员培训经理是高时,老板明白了方君的意图。不过老板胸有成竹,你们都是为我打工,还怕你们翻我的船?用谁都是用,只要你们为我卖命,谁都一样用。没有业绩,休怪我无情无义。

公司一开始完全按照老板的战略部署,方君操盘,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半年过后,老板有一丝不祥的预感,整个公司的运作已慢慢变得和他想象的不一样,而方君已经可以在公司呼风唤雨了。所有的执行,只要是方总的决定,就可完成得非常到位,反之,就执行不下,方君的话语甚至于可以取代公司的规章制度。

为了让杨大同和方君的团队斗争,老板故意增设市场企划销售部,让杨大同任经理,与销售总监平级,直接由董事长领导。杨大同和方总团队的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方总也是出身名门,在多家知名的企业任过职,一进公司就按照他们团队原有的市场战略计划进行营销,大手笔、大开发、大刀阔斧地干市场。他们是行业熟手,这样一做,企业的营销战线一拉开,市场越大,向老板逼宫的筹码就越多。所以方君的团队前三个月节节胜利,越是胜利,老板的心里就越不安。

杨大同经过短暂的了解,已非常清楚方君的意图。为了向公司和老板有个交代,他决定挑战方君的团队。其实这是面子上的,杨大同心里最想证明的是通过三年重返校园的积累,自己变得更强了,他要证明自己的营销思想。

眼看旺季就要到了,方君的一份市场报告摆在了老板的桌前。老板把杨大同叫进了办公室,对杨大同说道:“依你看这样的操作可行性多大,为什么?我要明确的,不要含糊不清的解释。”

杨大同接过这份市场报告看了看,这是一份方君团队逼宫老板的计划书,要求公司全线启动全国市场,并在各地方台插播黄金时间的广告,总体预算广告费支出2000万元以上,按行业提成的潜规则,方君的团队最少也要赚走200万元。这是行业团队的雕虫小技,杨大同一眼就看穿了。杨大同心想,老板绝对是个精明人,他是在试探自己,于是杨大同一不做二不休,把自己的看法和盘托出。

老板听完没有任何表示,只说了句明天开全体高管会议。

会议由总裁主持,大致是强调公司本年度的战略计划,既没有肯定方总的大战略、大前进、大开发,也没赞成杨大同的区域样板市场为主的快速复制。总裁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计划拿出来讨论,这样如能达成共识,那么工作也能更好地进行。总裁笑着说道:“方总,你先来,你是元老啊。”

方总站起身,向大家畅谈了公司的未来,并列举了大量国际巨头的大战略在中国市场如何胜利的例子,一再强调产品销售要由广告开道。方总说:K产品是国际著名产品,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直接投放了半年的广告,在广告投放时才开始建工厂,而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还没有制造出来,它的品牌名字已家喻户晓。品牌的根已深深地扎在消费者心灵深处,不可动摇。产品一上市,全线开花又结果,上演了一出中国式的销售神话。产品经常断货,供不应求,是我们的榜样。方总又列举了B产品“广告+促销+大招商”的案例,指出B产品一天在产品订货会上签下2亿元的单子,说得总裁瞪着双眼,期盼的眼神一闪一闪,最后,方总拉长了语气说出了几个字来结束,杨大同清楚地听到方总从嘴里说出:杨——经——理——你——看——呢?这几个字间隔得很长,语气很重,而且方总故意全是用降调。

杨大同心想,你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清楚。杨大同从皮包里拿出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不紧不忙地看了四周一眼,向会议在座的各位述说了区域市场如何运作的问题,报告中始终要求公司量力而行,从最小的点、从薄弱环节抓起。

不过杨大同的报告还没说完,市场总监袁第一个打断了杨大同的话:“杨经理,从你的市场操作思维来看,你不像从大公司出来的,大公司的操作手法都是高举高打,以你的观点做市场,我们大家可能做到退休还没走出省内市场啊,呵呵。”

紧跟着常也开了腔:“杨先生,我同意方总的观点,市场是砸出来的,是拼出来的,是弟兄们日日夜夜干出来的。你算来算去,怎么也算不出你的那个小圈子,可能你是在批发部待长了,几箱几箱出货是操作的惯性思维。我是个直性子,老板叫你来,从你的讲话来看,充其量做个终端直销经理。”

会议厅里的大部分人听了杨大同的计划都表示反对,方总的脸上暗暗滑过一丝微笑。

杨大同停了下来,他不想和大家争辩,因为他知道,他们基本上都是方总的人,当然会反对。杨大同把报告往总裁手里一放说:“总裁,整个公司的运作看来只有你能决定了,你就看着办吧。”

杨大同把球踢给了老板,这时总裁身边的方总直了下腰,想去拿杨大同的那份市场报告,不过老板的动作很快,顺手就拿在了手里,说道:“你们的报告我先看一下,一小时后接着开会。”起身出门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老板一走,整个会议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气氛很活跃。袁和常两人拍着方总的肩膀笑呵呵地讲前天晚上如何和客人斗酒打牌。

只见袁很得意地对方总说:“方总啊,你不应当先上啊,我一个人的酒量喝他们三个没问题,不过他们三个倒下,我也差不多了,呵呵,这叫同归于尽。”

常也跟着起劲:“老方啊,前天你上得太急,我们和他们只拼了个平手,你要在最后杀出,保准我们能把他们喝爬下。”

方总眯着眼笑道:“都是自家兄弟,谁喝倒谁都不好,呵呵,所以我先上,来控制个大局。平手好,平手好,大家都不失面子,不失态最好。”

方总一边和他们说着,一边朝杨大同这边望了一眼,对杨大同说道:“杨先生,下次有空我们一起聚聚,大家都是一个公司的同事,一回生,二回熟,不知杨先生酒量如何,哪天找个时间大家互相学习一下,取长补短嘛。”

杨大同笑了笑,摆摆手:“我不会喝酒,喝茶还行。”

袁一听杨大同这样说,也一下跑过来,坐在杨大同身边说道:“杨先生真人不露相啊,杨经理你还没来公司,老板就给我们介绍你了,跨国公司的销售高手,能不会喝酒,怕是要留一手吧。行业里的流行语想必杨先生不会不知道吧,酒量多大销量多大,销量是喝出来的,这是咱们公司的关键词啊。”

方总的几个人一会儿称杨经理,一会儿杨先生,谁都不去提一个“总”字。杨大同心里已经明白,加“总”这个字,是要靠自己拼、靠自己抢的,他想:老板真是用心良苦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老板是最大的赢家。

一小时后,老板准时回到会议室,一脸笑容,看起来好像很高兴的样子。杨大同心里琢磨着,老板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个时候哪来的高兴心情,莫非老板真的有胜算的高超手段。杨大同急于想知道。

老板两方全不得罪,都充分地肯定了方案,希望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把市场做起来。

但是方总一再坚持扩大市场,并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方总最后和几个总监以全体辞职来要挟老板。

最后,公司决定以长江为界,做南北市场。北方由方总做大市场招商,并先审批了200万元的广告费投放市场。长江以南由杨大同带领,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启动市场。南北两方进行竞赛,两地销售高者公司重奖,除了相应的丰厚奖金之外,另外把公司一辆全进口的马自达汽车作为物质奖励,以10个月为期限。原先公司的销售团队全部开赴北方,而南方的地区由杨大同重新组建团队,网络的构建要重新开始部署。一个全新的市场,对杨大同充满着刺激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