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佛系销售”的“佛系管理”

现在处于销售一线的员工,主要是80后、90后,经销商的人员也大致如此。这些80后、90后现在好不好管理?你去问十个经销商,九个经销商都头疼。

80后、90后的员工,和过去的60后、70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这帮孩子没遭过穷,没挨过饿,生下来丰衣足食,最不济的,家里也有两套房。他们开始不为钱工作,而是把工作当一种生活方式。在他们里面,谁要是为了多赚点钱就拼死拼活,加班加点,谁就违背了主流价值观,是要被鄙视的。

物质上无欲,精神上就无求。老话说得好,无欲则刚,“佛系”的80后、90后,现在刚得像铁板一样。过去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典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在今天遇到了空前挑战。大棒引发全面反弹,胡萝卜也开始失效。如果咱们像监工一样,拿着鞭子盯着销售人员干活,交报表、搞抽查、早例会、周总结,不少80后、90后的员工受不了,感觉个人隐私受到了侵犯;基本上所有的老板也都试过用钱来刺激他们,但无一例外地告诉我:“好像这些年轻人对钱没多少兴趣!”

硬的不行,软的也不行,软硬兼施还不行。在办公室上班的,每天还能朝九晚五的看在眼里,那些天马行空、放羊式管理的销售人员,管起来麻烦就更大了。紧箍咒稍微念紧一点,这帮80后、90后头一歪,脸一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在家里住。

贵州某管材品牌的代理商邵总,2016年在佛山某企业的培训会上,通过三天两夜,认认真真地学了厂家的一套五金小店的行销管理模式。回来以后全员宣贯,上系统、改考核,每日的目标可追溯,每周的目标可检核,每月的目标可修正。23个业务人员包片划区,定时、定人、定点、定线,任务落实到人头,工作分解到时点,检核拆解到动作。这一番动静下来,上至老板娘,下至老板的娘,基本实现了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指标,并以此为契机,发动了一场名为“百日创富”的集中拉练。

同时,为了提振士气,邵总还特意将全公司人员拉到贵州遵义的红色基地,进行了一番彻底的革命主义教育,忆苦思甜、艰苦奋斗,为完成所谓的“百千万”目标,大干100天。结果,从遵义回来,不出一个月,有将近7个业务人员陆续提出辞职。其中有个90后给邵总的辞职理由是“公司的文化不适合我!”

邵总不解的是,这些80后、90后到公司上班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这么长时间没发现公司文化不适合,怎么我管严一点,就发现文化不适合啦?

销售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这些年,这个争论一直没有停。理论上来说,过程好,结果自然好,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但是在我们的企业实践中,包括在经销商的实践中,那些发展壮大的经销商,当以结果为导向的时候,公司风生水起;一旦开始管控过程,整个公司就鸡飞狗跳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部分销售人员都是靠销售结果拿底薪、拿提成的,绝大部分经销商也不愿意为过程指标付出大量的薪水成本,毕竟真金白银才是决定注意力的指挥棒。当经销商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平台的吸引力还不够的时候,强力推行过程管理,对于经销商来说,这样的行为在医学上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解离症”,通俗一点说,就是人格分裂。

(一)销售人员管理的逻辑设计

中国历史上,朝代维持时间最久的是哪个朝代?不是我们最熟悉的唐朝,也不是最富有的宋朝,而是存续了791年的周朝(前1046~前256)。那么,周朝为什么能存续这么多年?我想,这和它的政治制度有一定关系。

在夏、商、周三朝里,周的分封制最为彻底。什么是分封?就是天子给你划块地,在这块封地上,你只需要经济上按时交纳贡赋,政治上履行镇守疆土,军事上随时拱卫王室。至于这块地的人、财、物,你要怎么管、怎么分,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只有封地不履行义务时,中央才会按照“一削其爵、二夺其地、三六师移之”的步骤,把不按套路出牌的诸侯打回原形。

周朝是传统礼仪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各类圣贤的典籍教导人们安贫乐道、克己复礼,这和今天的“佛系”是不是有点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无欲无求的人,我们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生产线的孩子就可能跳楼,销售线的孩子就可能跳槽。

相反,越是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越是要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用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让他们绽放,让他们有当家做主的感觉。你不是觉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得挺好的吗?行!权利、义务、责任、要求都给你扒拉清楚,地盘、资源、产品、支持给你划拉明白,我就找你拿结果。等到按你的方法拿不到结果的时候,这就不是我在批评你,而是在帮助你。

所以,对于“佛系”的80后、90后,销售管理的逻辑可以遵循“佛系管理”法:重结果,轻过程;结果不好,一切推倒的原则。

1.怎么理解这个原则

重结果:所有的奖优罚劣,我肯定是以销售结果为依据。不管你用什么手段,不管你使什么招数,这一亩三分地,能产多少粮,你都得扛着。这就是重结果。

轻过程:轻过程,不是不要过程,而是充分利用IT系统的发达,或者是单列人力,同步收集过程指标。这个收集过程,尽可能地减少销售人员的工作量。换句话说,这些过程指标的产生,应该是输出销售结果的副产品。

结果不好,一切推倒:销售结果好,我不看你的过程指标,收集的这些过程指标,我给你留着;销售结果不好,我们再把你的这些过程指标拿出来,对照着优秀员工的指标做调整。这有点像周天子的分封制,封地给你了,销售结果好,皆大欢喜;销售结果不好,削爵、夺地、发兵,一样都不会少。

换句话说,你的那一套,我充分让你用,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才华,只要你能完成任务,我不干涉。但是一旦你的那套方法达不成目标,来、来、来!我们坐下来好好喝杯茶!

结果指标经销商都会定,不是销售额,就是销售量。过程指标应该怎么选呢?这个指标的选择是与销售结果密切相关的指标,而且是销售结果的副产品。影响耐用消费品销售结果的过程指标,我认为大致有三类:客情的好坏、订单的质量、网点的数量。

客情的好坏:怎么判断客情的好坏?我们知道,耐用消费品,以零售为主的门店,稍大一点的,一般都是店员管理,老板亲自坐店的很少;以特殊渠道为主的门店,老板更不会经常待在店里。

这些门店老板的时间,珍不珍贵?当然珍贵!一个代理七八个品牌的门店老板,如果咱的品牌销量对他而言不重要,业务人员去了,他会不会在店里等我们,花时间跟咱闲扯?当然不会!我们的品牌越不重要,业务人员就越见不到店老板,客情就会越差。

所以,客情的好坏,只要关注两个指标的比例,即有效拜访和事务拜访的比例。有效拜访是什么?门店销售人员走门店,见到门店的老板才算是有效拜访,见不到店老板,你去做了促销传达、物料发放、活动跟进,都只能算是事务拜访。

订单的质量:对于经销商来说,扩大在下辖网点的品类和品项,也就是推新,是保持生意持续增长的关键。业务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有没有全力推新品,在订单当中是可以反映出来的。这个新品的“新”,不仅仅是指刚刚上市的产品,还包括我们一直在推,网点一直没有上的老产品。

某个网点一个月12张订单,有多少张订了新品,有多少张还是在补老品?如果有系统,可以自动录入识别,即使没有系统,找个文职助理,一个小时可以统计得清清楚楚。

网点的数量:快消品讲究网点的无处不在,触手可及,对于耐用消费品来说,网点数量同样重要。销售人员是不是只跑老网点,不开新网点?只跑老客户,不见新客户?这些都可以从网点数量的变化中,有一个直观的反映。

但耐消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个客户有多个网点,老客户开新网点,在统计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分开。毕竟,新客户新网点比老客户新网点可能更有价值。

2.销售人员过程指标的统计

过程指标的统计,我们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从简,尽量既不增加销售人员的工作量,也不增加管理的难度。

有效拜访:如何统计业务人员拜访,有没有见到网点老板,同时又不增加业务人员工作量呢?现在很多公司都上了销售管理系统,进出店时间,只要在手机上打个卡就行。见没见到老板,要么咱们可以用拍照的方式,比如用水印相机,上传一下照片就行;或者就是让业务人员在系统里,直接勾选是有效拜访还是事务拜访。

销售人员会不会瞎填?有可能!但我们只把它当作真实资料。因为我们还需要安排一个文职助理,根据业务人员每天在系统里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查。让助理直接给网点老板打个电话,见没见面,一清二楚。没抽到,你说的谎话都是真话,抽到了你撒谎,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完。

新品订单:网点传回来的订单,不一定新品一张,老品一张。很有可能是订新品的时候,老品新品混在一起。这种订单怎么统计?没问题,从鼓励销售人员的角度出发,任何订单上,只要有新品,都可以算新品订单,即使老品、新品混在一起。

新客新点:开发出新客户、建设新网点,这种数据销售人员肯定要报到公司,不然没法发货。当然这种网点相对来说也更有价值。

老客新点:家具建材的客户,一户多点是很常见的事情。这种客户在进货的时候,都只用一个账户,所以订单区分也比较麻烦。

这些指标按月统计出来以后,最后形成一张总表(如表5-1所示)。在这张表里,我们能看到生意是在扩大还是在萎缩,我们的销售人员是在想办法还是在混日子。

表5-1 ××商贸×月销售人员过程指标汇总表

有效拜访

事务拜访

新品订单

老品订单

新客新点

老客新点

老客老点

张*

李**

周**

吴*

郑*

王*

刘**

汇总

要提高员工的有效拜访次数、新品订单数量以及新客新点、老客新点的数量,经销商可以每月再设立几个类似“有效拜访月冠军”“新品订单数量月冠军”“新增网点月冠军”,想要得到什么,就考核什么,尽量别增加人员的工作量,只拣最重要的抓,越简单越好。

总结一下,“佛系管理”法的基本逻辑就是:重结果、轻过程,结果不好,一切推倒。同时,建立关键过程指标体系,从设计到检核,到汇总,坚持一切从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