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们要重点讲述的是,梁武帝在统治政策上的失误。
刘宋、萧齐两朝宫廷政变频发,皇帝宝座频繁易主,每一个新皇帝登基,都会对宗室诸王进行一番杀戮,从而使得宋、齐两朝的宗室政策充满血腥味。梁朝不一样,由于梁武帝在位时间很长,内政平稳,在对待宗室诸王的政策上,与宋、齐两朝不同。梁武帝本人也认为,宋、齐两朝杀戮过重,因此造成了江山短祚、社稷不永,所以,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但是,梁武帝矫枉过正,在宗室政策上却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他对于宗室诸王过于宽纵,对皇室子弟的纵容溺爱已然失去原则。更为甚者,由对宗室的宽纵,进而扩展到对整个官吏阶层的放纵。这可以说是梁武帝统治时期的弊政之一。
梁朝宗室诸王肆行非法,他们根本就不受到法律的任何约束。例如,临贺王萧正德(?—549,字公和,萧梁宗室,临川王萧宏第三子)是梁武帝的侄子。梁武帝自己还没有亲生儿子的时候,曾以他为养子。因为这层关系,萧正德在梁武帝当上皇帝之后,就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被立为太子。但是,后来梁武帝有了自己的儿子,萧正德的这个梦想也就落空了。当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朝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502年被立为太子)确立以后,萧正德被封为西丰侯,于是他就心中怀恨。
也许是出于补偿的心理,梁武帝对萧正德一直特别的溺爱放纵。萧正德所做一切恶事,他都视而不见。例如,萧正德曾经聚集京城恶少,公开在建康城内杀人抢劫,但是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普通六年(525),萧正德叛逃北魏,七年(526)又从北魏逃回。对于萧正德的叛国之罪,梁武帝仍然没有任何处罚,只是流着眼泪将他数落一番之后,还继续让他做王爷。梁武帝的纵容溺爱,并没有让萧正德感恩戴德。后来“侯景之乱”爆发,萧正德为了当皇帝,竟然和侯景勾结,迎接侯景过江。侯景能够顺利占领建康,主要就得益于萧正德的配合。
再比如,梁武帝的六弟临川王萧宏(473—526,字宣达,南兰陵兰陵即今江苏常州武进区人,梁文帝萧顺之第六子、梁武帝萧衍六弟),也就是前面所说萧正德的生父,乃是一个贪污聚敛的能手,家里有仓库上百间。有人向梁武帝报告,说萧宏的仓库里藏有武器。梁武帝还以为萧宏要谋反,于是,就带着亲信去萧宏家里探听虚实。
宴会过半的时候,梁武帝说要去看看萧宏的库房。当时,萧宏很害怕,非常担心哥哥发现他搜刮了那么多的钱财而处罚自己。萧宏越是害怕,梁武帝就越发怀疑,怀疑库房是不是藏有武器。于是,梁武帝就将每一间库房都查看了一遍。梁武帝看过之后,略加计算,发现弟弟家仅金钱一项就有三万多亿!其他如布、绢、丝、绵、漆、蜜、蜡、朱砂、黄屑等杂货,“但见库满,不知多少”了!萧宏还在忐忑不安呢,哪知道梁武帝却很高兴地对他说:“阿六,没想到你还真会理财呢!”于是,兄弟二人重新回到酒席桌上,梁武帝一直痛饮到深夜才返回皇宫。原来,梁武帝看过仓库之后,发现全是财物,而不是武器,就放心了,因为他知道弟弟只是爱钱,而没有谋反的政治野心就够了。
可见,对梁武帝来说,只要不是图谋造反,至于贪污聚敛、搜刮百姓,这些事情都可以做。不仅皇室子弟可以贪污搜刮,其他达官贵人自然也可以。梁朝吏治败坏,贪污成风,应该说与梁武帝纵容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后来,“侯景之乱”发生,王伟替侯景所写的讨伐檄文中说:“梁自近岁以来,权倖用事,割剥百姓,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绵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你看看那些王公贵人,毫宅大院、锦衣玉食,如果不是从才百姓那里搜刮得来,是从那里得来的呢?我们都知道,“侯景之乱”滥杀无辜,可谓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但是这篇檄文的内容,却一点不假。
梁武帝一方面对皇族、官僚极尽优容之能事,另一方面对于普通百姓却是严刑峻法。史书上说,当时的官吏任意捕捉人民,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城镇都变得破败不堪,甚至无人居住,盗匪公然抢劫,国家的监狱人满为患。有一个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当时梁朝政府登记在册的编户不到五百万口,每年因为犯法而被判处两年以上徒刑的人,却多达5000人。又据记载,梁武帝有一次出行到建康城外,遇到一个自称“秣陵老人”的老者拦住了他的去路。“秣陵老人”对梁武帝说:“陛下为法,急于黎庶,缓于权贵,非常久之术;诚能反是,天下幸甚”,意思就是说,梁武帝治理天下,对下层老百姓苛刻残酷,而纵容权贵。这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如果能够改变这种统治方法,那将是天下人的福气。这个“秣陵老人”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他所说的这番话,确实符合梁武帝统治时期的情景。不过,梁武帝对这位“秣陵老人”的忠告,依然是置之不理。“严于下,而宽于上”,是梁武帝治国之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他的弊政之一。
梁武帝统治时期的另一个弊政,就是佞佛,周一良先生干脆就说,佞佛乃是梁武帝最大的弊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梁武帝深深地迷信上佛教。梁武帝对佛教,不是一般的迷信,而是到了痴迷不悟的程度。众所周知,秦始皇、汉武帝乃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帝王,但就是这样两位伟大的君主,却终生迷信于求仙、求长生,至死而不悟。梁武帝对于佛教的痴迷,比诸秦始皇、汉武帝对神仙的迷恋,更胜一筹。而且越到晚年,梁武帝对于佛教越发迷信,他不但自居为“菩萨皇帝”,还颁布一道命令,要求萧梁境内所有的道士全部弃道归佛、改行当和尚!
本来,宗教信仰可能人人都会有,一般普通百姓迷信佛教,至多造成个人家庭的财产损失,对社会、对民生并无妨碍。但是,梁武帝作为一国之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如此迷信佛教,就必然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梁武帝为了祈求福祉,大事营造寺院塔,施舍僧尼,以至于掏空国库,转而再向百姓搜刮,结果弄得民不卿生。据历史记载,到梁武帝晚年,仅京师建康附近,就有500多所寺院,寺院建筑都是“穷极宏丽”,有僧尼十多万,“资产丰沃”,至于地方郡县有多少所寺院,那就没有办法统计了。寺院的空前扩张,使得政府控制的编户人口大量减少,因为许多人为了逃避赋役,都跑到寺院去做和尚尼姑了。
大同十一年(545),贺琛(481—549,字国宝,会稽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曾给梁武帝上了一道奏章,指出“天下户口减落,诚当今之急务”,不仅从四个方面分析造成“户口减落”的原因,还全面指陈了时政之弊端。这样一来,贺琛就不免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果然十分生气,将主书官吏召到面前,口授诏敕对贺琛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并为自己辩解。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已经三十多年不和女人同床、很长时间都不吃肉、不喝酒、不听音乐,难道这还不够节俭吗?我每天三更就起床处理政务,不论政事多少,从不懈怠,有时一直忙到晚上才有空吃饭,甚至于一天才吃一顿饭,人都瘦了好几圈,难道我还不够勤政吗?
贺琛看到梁武帝如此震怒,吓得再也不敢说三道四了。除了贺琛以外,另有荀济(?—547,字子通,颍川颍阴即今河南许昌人)、郭祖深(生卒年不详,襄阳即今湖北襄阳人)二人,也对梁武帝佞佛进行了劝谏。其中郭祖深的奏章,主要就是从寺院僧尼众多、资产丰厚,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人口等方面来说的。郭祖深直言不讳地指出,有许多人并不是因为信仰,而是为了逃避国家赋役才出家做僧尼的。因此,他要求梁武帝对佛教徒“精加检括”,最后沉痛地指出,如果继续任由佛教寺院的扩张,“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意思就是说,恐怕将来全国到处都就成了寺院,家家都变成了和尚尼姑,最后连一尺土地、一个人都不是国家所有了,因为全都成了佛祖的人。
荀济的上疏更加直白,他在奏章中历数佛教祸国殃民、造成国家短命、亏损名教、废弃忠孝等七桩大罪,并在最后直接批评梁武帝:“杀蝼蚁而营功德,既乖释典;崇妖邪而行谄祭,又亏名教。五尺牧竖,犹知不疑;四海之尊,义无二三其德。”意思就是说,你为了营建寺院佛塔等所谓“功德”,杀了很多蝼蚁,已经不符合佛教的教义了;现在又尊崇祭祀妖邪(指佛教),又亏损了周孔名教。这些道理,就是那些放牛的五尺牧童都清楚得很,为什么你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还对名教三心二意,而迷信什么佛教呢?客观地说,荀济的这番话,对佛教确实有许多偏激之见,对梁武帝本人也有直接的侮辱之语。
可想而知,梁武帝面对这些奏章,该是何等的生气!荀济也深知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他在呈上这道奏章之后,就赶紧溜之大吉,逃到北魏避祸去了!
从梁武帝私生活来看,好像是个难得的皇帝。例如,他勤劳于国事,冬季四更天就起床批阅文件,有时候手都冻得皲裂了。自从信奉佛教以后,每天只吃一顿饭,饭菜也很粗糙,“豆羹粝饭而已”,穿的、用的也很简单,“身衣布衣,木棉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不饮酒,不听音声”,就是说,梁武帝的衣服都是粗布料,帐子也都是黑色的棉布做成,一顶帽子要戴三年,一床被子要盖二年,不喝酒不吃肉,不听音乐。从形式上看,梁武帝的确算得上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对佛教戒律能够身体力行。梁武帝还酷爱读书,及至老年仍然手不释卷,经常读书到深夜。梁武帝对于经学也很有研究,曾著有《群经讲疏》二百多卷、《通史》六百卷,梁武帝的诗也写得很好,如“洛阳女儿名莫愁”的诗句,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传诵。
但是,梁武帝个人的“节俭”只是小善,抵消不了他因为佞佛而给国家政治、经济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尽管梁武帝在口头上也曾承诺,要在国家政事和个人宗教活动之间有所均衡,但实际上却无法办到。梁武帝经常因为到寺院讲经说法而耽误军国大事,再到后来,他干脆把自己“舍身”给了寺院,也就是将自己“卖”给寺院为奴隶,然后再让大臣出钱把自己“赎回”。
例如,大通元年(527)三月,梁武帝“舍身”给同泰寺,在那里住了4天;中大通元年(529)九月,再次舍身给同泰寺,直到“公卿以下以钱一亿万奉赎”,才回到皇宫,这次梁武帝在寺院共住了16天;太清元年(547)三月,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同泰寺,还是“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这次在寺院共住了37天。那么,公卿百官“赎回”梁武帝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都要从国库中出,而国库中的一切,又都是从劳动人民那里搜刮而来。梁武帝一而再、再而三地“舍身”给寺院,并从国库中支出钱财为其“赎身”,实同儿戏一样,只能表明梁武帝的统治已经极度腐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发生政治动乱,梁朝就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