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基因库

印度佛教与中华文化由相互碰撞到相互融合,实际上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中华文化由于佛教的刺激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提升,印度文化的因子也因此在汉语世界中得到了极好的保存,所以是皆大欢喜。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文化的冲突还是相当大的。印度佛教里面要提倡出家独身修行,但在中国文化里,却有“以孝治天下”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把孝道放到很高地位。佛教出家修行要抛家离子,就与孝道是相违背的。中国人特别敬重君主,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佛教认为出家修道,为方外之人,是可以不敬王侯的。

东晋的时候,净土宗的开山大师慧远和尚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沙门不敬王者论》,就是阐述当和尚的为什么不能敬拜王侯。因为出家修行是为了成佛,佛就是天人之师,不仅是世间凡人的老师,天上玉皇大帝、各路神仙都要拜我为师。这样的人物还需要敬拜王侯吗?所以沙门是不应该敬拜世间的王侯。另外,佛教中间有些基本观点,比如六道轮回,在中国古代也是没有的。中国人认为,生而为人,死而为鬼神,找个祖先牌牌供起来就可以了。佛教说人死之后,可能会变成猪狗牛羊这些,对中国古人来说也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凭啥说我家父母死后会变畜牲啊?就觉得很荒唐。

当然,最后中国人慢慢还是接受了轮回之说,因为没有根本观念上的冲突。中华文化里面本身就有一些非常有活力的元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也就与中华文化本身的元素结合起来了。比如中国人讲孝道,后来汉传佛教对《地藏经》就很重视,因为《地藏经》被称为“佛门孝经”,讲了地藏菩萨多生多世是如何孝养父母的故事,地藏菩萨正是从一念孝心出发,最后成就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所以,中国后世的出家人也非常重孝道,比如虚云老和尚,父母去世后,为了尽孝道,三步一磕头拜到五台山,三年才拜完,用自己的苦行来报答父母生养自己的艰辛。这就是佛教理念与中华文化接轨的典型例子。

佛教“沙门不敬王者”的思想,在中国上古时代也是有的,只不过不是主流。比如在道家文化里面,就有“绝圣弃智”之说。古之圣人最大的代表就是先王,是尧舜禹汤这些人,道家就讲“圣人出,有大伪”,绝圣弃智就是要放弃圣人观念、断绝聪明智识。

在先秦时代,壤父击壤的故事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尧帝出来巡游天下,在山西康庄的大道上,遇到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头儿正在大街上玩击壤的游戏,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到一个老太爷,跑到街上的游戏厅打网络游戏的感觉。尧帝的随从们就拍马屁说,尧帝您好伟大啊!在您的治理之下,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好舒服啊!壤父一听就发火了,说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你看,我什么生活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跟皇帝老子有什么关系啊?!尧帝也很英明,一听这话,觉得这个老太爷了不起,真正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还拜他为师。

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人,尤其是在隐士传统中,是有这种“不敬王者”的精神的。只不过春秋战国以后,秦汉大一统的确立,把这些思想打压得很厉害,而经过佛教文化的启发,这些精神又重新发扬出来了。

六道轮回的观念也是这样。我们在《系辞》前面的章节里讲了“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说得很详细了。总之,外来文化中这些合理的观念,都没有违背中华文化的大原则,反而在中华文化中可以找到对应的元素,从而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也使中华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更新。

到了近代,我们的传统文化饱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如果我们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有坚定的信心。如果一个人对易道生生不息的精神有了入心入骨的体会,他是不会轻易丧失掉自己的文化自信的,不会轻易变成一个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者。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一点。虽然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处于弱势,但是如果把时间放长,未来也未必如此。西方文化同样可能像当年印度佛教进入中国一样,最后被我们的传统吸纳,变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想法呢?因为易道生生不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

我们前面学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有这样广阔的胸怀在易道里,在中华文化的精神里,我们当然就有理由相信这一点。中华传统文化从上古时代流传至今,其伟大的包容性堪称是人类文明的基因库。如果外在的条件不成熟,这个基因就埋在基因库里面,不能显现出来。一旦受到外在的冲击之后,外在条件一变,其中的基因就会被唤起,从而促成新的发展变化;其伟大的包容性、生生不息的生机和活力,以及巨大的创造力就会产生出来。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这种文化通变的能力就越强。

“5、12”大地震的时候,温家宝总理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多难兴邦”。我们不要理解成为只是地震了、灾难来了,才以这个话来安慰大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本来就是这么回事。每当经过了危难时刻,往往紧跟着就是一轮新的复兴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