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卷一:小人的来源

【原文】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译析】

善与恶虽然有名分,聪明人却不会受制于这些分别。天理是有规律的,明白人不会弃而不顾。道义行不通的时候,善于变化的人就没有忧虑。

爱惜名声的人会被名声所伤,爱惜身体的人可以保全其身体。名与利没有过错,追逐名利也不是罪过,有过错的是追逐名利的人。

君子并不意味着尊贵,小人也不一定卑贱,尊贵与卑贱对于人在世俗扬名立万并没有帮助。

君子不一定能得到什么,小人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到或失去与内心里怎么想也没有必然的关系。

名声都是虚幻的,利益最能诱惑人,这是人们很难拒绝的啊!

荣华富贵或许可以成就君子,穷困潦倒必然成为小人。君子是很难做到的,小人却为数众多,凤毛麟角的君子如何能敌过乌合之众的小人呢?

说法可以改变,事情却难以改变;想法可以改变,命运却不容易改变。世人不忧虑做不成君子,何必担心成为小人呢?

开篇以“圆通”为题,意思很明显:对于善恶、天理、道通、名利、荣枯等必然有分的观念,冯道认为是不需要执着的,也就是儒家所谈的君子小人之分并没有多少意义。本篇总结的乱世为官与处世之道是:

活命哲学:保住性命是第一要务,善恶、天理、君子小人之分,应该不拘、无虞,伯夷叔齐、子路之类者,不是智者、明者、易者(聪明、明白、变通)。

势利第一:寒门出不了君子。君子与小人及内心思想无关,与荣枯穷通相联。

数量法则:多数决定少数,小人力量大,少数精英敌不过乌合之众。

现实法则:说法与想法在现实与命运面前毫无改变的力量,想什么不重要,有什么才重要。资源决定荣枯,荣枯决定是君子还是小人。

几个问题:

荣枯有常吗?可变吗?何以变之?

善恶之名不正是可用之资吗?伪君子不就是这么诞生的吗?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固然是现实,也未必就是小人必得,君子必失吧?君子的坑未必靠谱,小人的坑就一定管用?

从第一篇来看,这是老愤青的一段牢骚,并不能得出小人必然得势的结论。

扬君子,而君子命蹇;斥小人,而小人逍遙……何也?一部《小人經》,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千年不二之异书也。曾国藩此论,还是严守君子小人之分,把《小人经》当作反面教材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