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零售和新全域时代下,一线城市经理需要主动引导和推动经销商的升级。过去经销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很少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不完善,更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因此,需要一线城市经理主动引导。
坦率地说,在每一个城市,经销商供应链体系的发展和升级决定了生意规模的上限。
关于经销商供应链体系的发展阶段,总体而言,无非是以下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不仅仅是来自上游品牌商对一线供应链体系升级的需求,也包括来自下游零售和自身同行竞争所带来自发的升级。
阶段一:坐商模式。
阶段二:车销模式。
阶段三:抄单+自行配送模式。
阶段四:抄单+自行配送+共享物流模式。
阶段五:平台下单+自行配送+共享物流模式。
1. 坐商模式:下游门店老板开车到经销商的批发档口或者仓库上门取货。经销商基本处于坐等上门状态。当时,电话接线员多,跟电话小妹打好招呼,下游的客户就会有很多的便利。
2. 车销模式:经销商装满一车货沿线拜访,销售产品。经销商装了一车,沿途拜访,周一跑东区,周二跑西区,周三跑南区。
3. 抄单+自行配送模式:经销商分派业务人员进行客户拜访,手工抄取订单后传至仓库,仓库根据线路安排订单配送至客户处,隔日或一周固定周期配送。
4. 抄单+自行配送+共享物流模式:和阶段三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把配送成本较高的订单转给第三方物流。有些距离太远,100公里来回不够油费,怎么办?交给第三方物流、快递公司、城配公司、货拉拉。
5. 平台下单+自行配送+共享物流模式:平台下单分为两种自有平台和共享平台。自有平台是经销商自建App下单系统,客户下单后回传至经销商订单处,在经销商配送范围的由经销商配送,不在配送范围的由第三方合作物流配送; 共享平台是借助类似零售通企拍、京喜通联合仓平台进行下单,订单回传至系统,属于经销商范围的由经销商配送,不在经销商范围的由三方物流配送。
虽然模式在不断迭代变化,但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及内部管理等诸多因素,一线经销商的供应链管理也面临着以下痛点:
一是传统经销商物流的特征:脏、乱、差、小、散,缺乏专业人才和系统管理。
大部分经销商老板都是从小作坊起家,或者是批发商起家。管理意识淡薄,规章制度欠缺,而且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管理混乱,没办法做大做强做专业。
二是物流人员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细节不科学。
难留人、难招人、难培养人,面临三难局面。无专业考核绩效制度,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人员流失率相对严重。
三是仓库物流管理混乱,考核机制不健全。
无明确功能区划分,哪些是要整箱发运,哪些是应对社区团购和O2O的打包区和拆零区。仓管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不科学,无明确物流管理机制,造成配送效率低。
四是品牌单一,车货匹配效率低,运输成本高。
很多经销商不具备综合品类经销的话语权,导致经销商无充足的配送订单,车货匹配效率低,运输成本增加,使得收益大幅度缩水。因为无大数据支持,无数据系统支持,无合理线路规划,使得物流成本增加。
6. 因为品牌单一,很多的路线成本是划不来的。久而久之,配送效率很低,又缺乏对物流和供应链系统数据的整体支持,没有合理的线路规划使得的整体的人效和车效及司机的效率,空跑、装货不满、满载率低,容易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