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了,伪洋品牌属于中庸之道,很难有发展。
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很多企业就把自己包装为国外品牌,借助人们的崇洋心理,来拉高产品的价格。
李鬼品牌:直接注册为英文商标,或者采取和壳牌、美孚接近的名字,比如某壳、某孚、某某多等,混淆视听。
公司名头:在香港注册为美孚集团、嘉实多国际、壳牌贸易等名头,然后再授权国内某企业灌装产品。
模仿商标:商标设计的和大品牌极其类似,甚至采取组合策略,把“壳喜”“牌力”拼到一起,猛一看就是“壳牌喜力”,更有类似康帅傅、澳利澳这样的名称。
为了节省费用,大都直接套用大品牌的包装,个别的还会修改一些局部,比如增加防滑条、改变瓶盖花纹等。在价格策略上,基本采取比“壳多美”低点,比“城昆一”高点,这样,经销商的批零价格,就可以参照大品牌来制定,企业也能多赚点钱。
可现实中,这样的算盘很难打:
认品牌的车主,不会为了这几十块钱,拿自己的爱车冒风险,还是直接买“壳多美”;而认价格图便宜的,觉得还不如买“城昆一”更实惠。这样的产品,在推广初期,能蒙蔽一部分经销商和用户,但用户使用后,就会发现自己吃亏上当了。
更难的是终端修理厂,他们服务的是周边的老主顾,不会拿这样的产品砸自己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