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在生产商中找魅力

“鸡后”下的蛋,更兴奋、更好吃

我对生产商魅力化的思考起源于一张图片:

这是一个品牌的宣传画面,卖的是一种当地的沙面(面条),我的女同事们很喜欢这个品牌:

​ 女同事们喜欢这个品牌,一部分是来自于图中的帅哥“工人师傅”

​ 女同事们喜欢这个品牌,一部分是来自于图中挂得像画布一样的陈列架及面条

​ 女同事们喜欢这个品牌,一部分是来自于图中的蓝天白云

……

我当然知道,这种在农户中收购来的产品,实际生产的真实情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体也是穿拖鞋、衣服污渍斑斑,佝偻着腰的老头在生产;实际生产中,也是院子中的一条条绳子密密麻麻的挂晒产品,其中的一部分绳子上,晒着滴水的衣服;环境也不会是图中的景象,偶尔会有自然中的昆虫,蛾子……

这张图片运用的手法是摄影师的常用技巧,但是,这里面有宝藏——生产商的每一个生产要素,都可以“魅力化”,你能把这些要素做得更实质化,更能“围绕”“吸附”你的消费者,就能帮你的产品“脱胎换骨”。

“你吃到鸡蛋,还会关心下蛋的母鸡吗?”这句话显然只适合吨位型产品,对魅力型产品而言,情况正好相反。

新方法:拆分“生产商”的次级要素

如何把母鸡变成“皇后级母鸡”呢?扯大嗓门称自己“血统纯正”?“专业专注**20年”?“生产的产品包装可以绕地球N周”?……这些烂手法在魅力商品中可行不通,如果消费者不傻,企业傻没作用。

这时候要用点波特的方法了,波特在他那本风行全球,以此混上哈佛大学终生教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到过一个很好地方法:拆分自己的价值链,同消费者的价值链逐点对接。这个被很多人复杂化的方法其实原理很简单,把乙方(生产商)的次级环节拆分出来,再把甲方(消费者)的环节拆分出来,看看乙方的哪个环节能影响甲方的某个环节,再此强化和优化,当然就能搞定甲方了。

如果没明白波特的意思,也没关系,本章就将这个方法运用到一个直观的案例,可以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一下。

我们把生产商的次级环节拆分出来,按照最没有争议的方式,拆分成4个次级环节,它们分别是:

​ 产地

​ 厂房,设备

​ 制程、原料

​ 人

这四个环节,人尽皆知,就不在此解释,以节约读者的宝贵时间。时间,都留着看干货吧。下面的几章,就来看看,这些普通的次级要素,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如果能玩出花样,不就是具有了内生性的魅力吗?岂不是可以节约很多“打品牌”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