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经济学人》杂志以金融危机“十周年”为主题,推出了一期“特别报道”,其中特别提到了近年迅速发展的“大数据”经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这本向来以专业、严肃著称的杂志,大呼“数据”经济的到来。其认为,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数据”,将会像十九、二十世纪的石油一样,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原料”。这一经济发展根本动力的转换,毫无疑问将会对传统的社会、经济制度,包括反垄断及企业兼并收购估值等带来挑战。
但是,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梳理现有的相关制度、理论和实践体系,使其焕发出新的力量。美国著名会计学教授Z.瑞扎伊的力作《金融机构、估值、兼并与收购》一书就是这样一本系统、全面地介绍兼并收购估值核心逻辑框架的著作。
列宁曾经说过:“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不是离开——如果他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相比于其他只是详细介绍各种估值方法的书籍,本书在论述企业兼并收购的估值问题时,先从抽象到一般,对整个企业并购估值方法体系进行了抽象总结,充分分析了并购估值的基本原则、方法,并为读者搭建了并购估值的框架模型。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告诉我们,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实践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本书看来,只有熟练掌握估值的本质,对估值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在并购交易实践中自如地运用估值方法。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写道:“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而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批判精神”。本书作者的批判性主要基于其多年的从业经验,内容上体现了作者对相关估值理论基础的经验总结。
本书也阐述了传统的一些估值理论、方法和观点,但是作者更进一步,以企业兼并收购公允价值为基础,从买方和卖方不同的角度,对相关估值理论、方法和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在本书中,这种批判性的分析主要针对那些过于被人依赖的、精确的数学估值模型。估值的主观因素,就像马克思论述的价值一样,非常难以建模量化。因此,作者认为,对这些估值的主观因素,必须通过严谨的尽职调查和对企业团队和客户的访谈,才能予以确定化。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论述内容的“延展性”,作者对估值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阐述和批判可以突破时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在如今新的“数据经济”时代,海量的数据及其应用所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估值。
《经济学人》杂志总结道,由于数据的非可替代性、非竞争性及不存在交易市场等问题,给数据的定价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另一方面则是,包括谷歌、脸书及亚马逊等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不断为了获取某一领域的“数据”进行大肆地收购,比如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moblieye,IBM以20亿美元收购气象数据公司等。这些收购又无不意味着,“数据”在新经济时代将会变得和其他核心资产一样,为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
在本书作者看来,无论对于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抑或是随着时代出现的新资产形式,只要结合估值方法的本质和估值对象对企业价值或现金流的影响,则在并购交易中对其进行估值并非难事。
当然,本书除了上述亮点之外,也采用了案例分析、示例文本等多种方法对本书的相关观点进行阐释。虽然本书并非以案例分析为主,但是仍不失实用性和参考价值,特别是本书作者作为会计学教授同时对法律也相当精通,因此本书适合希望学习并购估值的本科生、研究生、MBA及公司从事并购交易的专业人士或研究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