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变,道亦不变

我们不说远了,回到《中庸》的题解上来,既然一切都会烟消云散,为什么我们说这个“庸”字,它代表的是不易、是不变,是长久甚至永恒呢?这就是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有“道”这样一个概念。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面,设定了一个东西,它是不变的、是永恒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能够体会。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个根本目的,也是终极追求的方向,那就是“道”。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我们短暂的生命去追求这个永恒不变的“道”,以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道”,这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这才是人生的根本意义。这也是人和其他自然生物最大的区别。动物吃了睡,睡了吃,不会管那么多价值和意义,但是人不一样,人要考虑生死问题,因为人的精神性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需要对自身有这样一个认识和交代。

大家想一想,历史上再伟大的人物,不管是西方的拿破仑、彼得大帝这样的人物,还是东方的唐宗宋主、成吉思汗这些人物,现在都哪里去了?都没有了嘛!这才是人生最可怕的。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人就会陷入悲观与虚无之中。是啊,我一生奋斗,在这个世界上建功立业有什么用呢?到时候还不是一场空啊!一些人在作恶时也会心安理得,反正人最后都要死的,做好人做坏人都一样啊!我还不如现在图个快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东方文化看来,只有真正“得道”的人,才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道”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这里讲《中庸》,那就是“中庸”的状态。你能够最完美地体现“中”这个空间概念,能够得到“庸”这个在时间中永不变易、永恒无限的状态,那就是得道之人,就是儒家推崇的圣人境界。

上面这些,是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体会什么是“中”、什么是“庸”。虽然在时空的表现上,“中庸”是如此完美,但话又说回来,这个“完美”也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分析、一个推理过程而已。为什么说《中庸》这部经典是孔门的“心法”呢?对于“中庸”来说,光是作一些哲学的思辨还不够,必须要跟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心心相印,这才能称之为“心法”。

为什么“中庸”这个在时间和空间上最重要、最完美的概念,会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起作用?这个在时空中最重要、最完美的概念,是怎样在我们的内心中起作用的呢?这就是整部《中庸》所讨论的内容。

我们以后的学习,也就是紧紧围绕着“中庸”这个概念,让它深入到我们的个人生活、人生事业以及心性修养之中,然后由个体到整体、由局部到全面,使我们对“中庸之道”的认识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的思想和方法,才有资格被称为“心法”。当然《中庸》这部书是古人写的,它涉及的是古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什么都可以变,“心法”却不能变!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能变得都不是道。

那么,我们怎样来体会这个永恒不变的道?怎样让这个中庸“心法”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心心相印呢?大家要注意,这是学习《中庸》的难点之所在。在这里,我也不敢说一定能跟大家一起把这个感觉找到,只能试一试,看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下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