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关心的事情得到满足,他也会想进一步和医生建立起关系,他能回馈医生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复诊和转介绍,如何操作其实患者也是迷茫的,他应该怎么推动呢?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患者参加了一个聚会,很想给医生介绍一些患者,他应该怎么办?答案一定是分享而不是询问对方牙齿有没有问题。给大家举个小案例来感受一下转介绍是怎么发生的。
在兴业口腔医院项目服务期间,韩亮老师推荐了一家早餐店,韩老师说这家店是一家有情怀的店:如果有些人确实有困难可以不收钱,而且贴了一张纸提示可以小声告诉店里的服务人员。
笔者听了有一种虽身处异乡却温暖如家的感受,而且产生了一种联想:能这么做的店食材一定不会差,必须吃一下,后面在大兴期间早餐基本都在这里解决了,而且每次有人跟店员小声讲话时,都想这是不是要求照顾的,不断加强对这家店的好感。笔者还推荐给同事,她也成了这家店的粉丝。
后面这家店又做了一件事情:外卖小哥就餐半价!顿时又一波好感爆棚,其实只是情怀吗?当然不是,生意更好,外卖小哥在店里就餐必然第一时间就能接这家店的订单,速度会不会快一些,如果我们受了人家的恩惠,对外卖的客户会不会不自觉地好一点,这会不会带来用户的再次购买?一定会!还会有转介绍,他会跟同事说,订他家的吧,好吃,速度很快,不用等那么久。
转介绍是怎么产生的呢?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一个核心人物,这个人是体验过或者了解过产品或者服务的,并且很满意。
二是这个过程有一个可分享的故事或者细节,这就是一个体验的高光时刻。
三是让他有想分享的冲动。
这几点是让转介绍成功的关键。
接诊过程是不是让患者可以具备这几个点?
第一,让患者满意我们的治疗过程,大部分医生有可能做到。
第二,患者有没有一个可以分享的故事?可能大部分患者是没有的,患者很难创造出一个故事,而我们就要给患者一个故事。
如果我们实在没法在这个过程给他一个故事般的体验,那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可以“炫耀”的小技能,比如舌头应该放在口腔里的什么位置?80岁还应该有多少颗牙?用试纸检测龋齿?怎样才能让脸型好看?
我们可以给他一些分享的话题,让他可以用这些话题把我们的机构和医生带入他的朋友圈里。
如果这个你也没有的话,还可以和你的患者在治疗后合影,要由助手提出来,让患者拿一个带门诊logo的玩偶,并且拍完照片发给患者,并且提前把他分享朋友圈的文案都发给他。
比如你可以编辑:人生的第一颗龋齿是你和你的口腔医生张三医生一起补好的哦!他大概率会分享的。你一定还有很多方法,发动你身边的年轻护士和助理一起设计方法吧!
第三,这些话题要他相关,和他互动,让他体验,让他忍不住想告诉别人他的发现。人们在什么时候更愿意分享,是他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比如感动的时候、开心的时候、难过的时候。
我们不能让患者难过,否则那将是一个负面的分享,所以一定是我们做了一件让他受触动,内心出现情感波动,才会愿意分享。
很多诗人都是情感丰沛的人,他们的分享形式是诗。患者的分享形式是语言表达、图文传递。有什么方法呢?
一家门诊在做宣教时做了一个突破,以往口腔宣教都是拿一个模型给患者演示如何刷牙,而这家机构的护士直接帮患者刷牙,非常细心、耐心、专业地带着患者一起感受每一颗牙齿被清洁的时刻,患者在那一刻是震撼的,他会不会分享出去?一定会的!
如果患者身边刚好有一些有牙齿问题的朋友,就有可能主动询问了,或者后面有人出现了问题他会想起这个曾经给他分享的人,咨询医生的联系方式,这样我们就成功了。
如果机构的定位也是“牙病预防和牙齿保存”,愿意教给患者一些健康知识就更好了。
笔者在口腔行业遇到了一些可爱的人,他们致力于教人们做好口腔保健预防,让我们的牙齿不生病。
笔者在一次晚宴遇到“奥巴马”——牙部落的总经理周奇铭,他让笔者喝一口水,笔者很好奇他要做什么,很配合地喝了一口水,他马上给我讲“你喝水的时候是抿嘴吞咽”,我感受了下,是下意识抿嘴。
他接着说:“我们一天大概要做2000次吞咽动作,每次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法令纹就会加深一次,如果每次都是不良吞咽,就可能导致牙齿推乱、脸型不正。”
笔者听了大受触动,马上提醒自己改变这个习惯,并且我忍不住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如果周总是笔者的牙医,笔者一定把身边的朋友介绍给他,因为笔者有了可分享的故事和分享的冲动。
但是周总不是医生,他做口腔保健品,于是想买他的产品,周总是非常成功的口腔宣教大使。
机构整体的转介绍其实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过程,比如我们让什么样的人转介绍?怎么和这些人建立长久的联系?怎么管理和激励这些人?醒客堂有系统的方法,在此大家可以深度思考并尝试一下,日后有机会一起探讨!
到这里,已经读完了整本书,要相信这只是学习的开始,后面要不断探索和精进。如果你是一家口腔机构的负责人,希望你的小伙伴尽快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可以结合我们的另一本书《口腔门诊盈利倍增:精益口腔》一起学习,里面有一些实操工具可以帮你更快地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