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检查与辅助检查

有了对患者的基本了解,我们就要进行牙齿检查,包含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

检查由医生完成,是不是患者只需要配合就行了?想要确定这个环节怎么做,就要了解患者如何做决策。患者所有的决策都基于他的认知范围。医生在口腔方面的决策和患者在口腔方面的决策相比,一定是医生的决策更科学。

因为医生懂得更多,他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支撑他做出科学的决策,而患者的知识是有缺失的,就会导致他的决策更倾向安全无损失。所以,患者选择一个价格低的方案,并不是他的经济状况不好,而是患者认为这是最低风险的决策。

我们同样希望患者能够做出相对科学的决策,就得增加患者决策的科学依据,这种科学依据其实就是患者对于诊断和治疗逻辑的了解,患者掌握的正确信息越多越有可能做出科学的决策。我们可以通过提升患者对自己口腔内问题的认知的方式,帮助患者做出科学的决策。

拓展认知的过程就是整个接诊的过程,而检查是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希望患者能够通过过程,对口腔的问题了解得更细致,这样才有利于做出科学治疗的决策。

前面讲了需求挖掘的核心目标,就是统一医生和患者的目标。但是医生和患者的目标有可能不统一,我们可以通过病检查过程把医生和患者的目标实现统一。如何统一呢?把检查的过程变成医生和患者共同寻找问题的过程。我们要把患者当成医生的伙伴、同盟,甚至学生。

当我们不去引导患者的情绪和想法时,患者就可能产生很多负面想法,我们在检查的过程中,没有对患者正向引导,患者就会冒出无数想法:医生在做什么?他会不会对我的牙齿造成一些损害?我的问题严不严重?他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给我治好?

为了避免患者有负面想法,我们只要带着患者和我们一起去做检查的过程就会避免。在带患者检查的过程,用词的时候可以说咱们或者我们,这代表我们和患者一起面对这个过程,所有的问题是我们和患者一起检查出来的,这也是引导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一个医生不断地引导患者:种植牙其实比镶牙更有优势。后来他对笔者讲:“老师,我引导、教育这个患者已经两年了。”我说:“然后呢?”“然后他终于认同了种植牙比镶牙有优势,然后去别家做了种植牙。”

虽然我没亲眼看到他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但是也能想象出来,他在引导患者的过程中,他讲内容一定就是种植牙技术优于镶牙的技术,我们也认同这个观点,毕竟种植牙对比镶牙是一个新技术,一个新技术出现并被大家接受,一定是在技术上有很多优势。

回到案例,最终患者接受了医生的引导和推荐,选择了种植牙,只是没选择在这位医生这里种植。问题出现了,医生不仅希望患者选择更好的治疗方式,还希望患者在自己这里治疗。显然,这个案例只成功了一半,医生感到挫败。

问题出现在这位医生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和其他门诊医生有什么不同,只是做了普及性的教育,所以结果不理想。在后面的环节时,一定要植入自己有什么不同。在做检查的前期,按照我们讲的方式去做,其实已经和别的医生不同了。

检查的过程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确认检查的名称。比如我们可以跟患者讲:××(称呼),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个什么样的检查。

第二个步骤:明确检查的目的。我们为什么做这个检查,通过这个检查,能了解到口腔内的状况。

第三个步骤:在检查之前,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感受,在这之前还要有呼吸方式的训练。尤其在取模的时候,很多患者会恶心甚至出现呕吐的状况。

有一些患者是对气味敏感,但是绝大部分患者是因为呼吸方式是错的。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口腔内操作的时候自然是要用鼻子去呼吸,但是大部分患者,在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呼吸梳理的时候,在口腔操作用口腔呼吸或者做吞咽的动作。要告诉患者,在检查的时候要用鼻子呼吸。

可以先练习,不要紧张,即使口腔不能呼吸,鼻子呼吸也会保持呼吸顺畅。这个过程,为后续的检查治疗节省很多时间,患者也会相对舒适。

不要让患者留下治牙的阴影。比如告诉患者,可能会出现酸疼、酸胀或其他感觉,不要害怕,这都是正常现象。当我们讲完的时候,你发现患者再出现这样的感受,就觉得没问题。患者看不到口腔内的检查操作,会认为是不是我的牙齿被破坏了,有很多负面想法,这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第四个步骤:告知患者检查中的沟通方式。

比如可以告诉患者:“一会在检查过程中,如果不舒服,你举左手告诉我好不好?我会马上停下来!”

患者:“嗯,好的。”

医生:“来,现在来做一下练习,有不舒服举起左手。”

你会发现和患者做这样的互动,一方面他觉得安全,不舒服告诉你会马上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做了这样的小互动,会拉近医生和患者的距离,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很多医生觉得这些患者都知道,为什么还要去做,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培养患者配合医生的习惯,从很小的事情开始,患者习惯听医生的话,配合医生的检查与治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第五个步骤:检查顺序。这个步骤要带着患者一起做。比如先做基础的检查,边检查,边讲解。

在检查完主诉那颗牙齿之后,就可以讲:“我们再看看其他牙齿的状况,这几颗牙还不错,这颗牙……”

做完检查,并且带着患者进行梳理的时候,你会发现患者对每颗牙齿的状况非常了解,就不会排斥:“为什么我来看这颗牙,其他牙又有问题呢?”

这相当于把患者的主诉和非主诉的问题都找到了,并且我们和患者共同找到的,并不是我们编纂出来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至于要不要做治疗,那是后话。最起码在检查的时候,我们想了解患者的每一颗牙齿,希望他也能关注每一颗牙齿的健康。

第六个步骤:沟通检查结果。这时候要带着患者看检查结果,并介绍牙齿的详细情况及病症,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内窥镜、牙片等辅助检查方式。牙齿检查的过程相当于患者跟我们把他口腔内的牙齿都了解了一遍,对于口腔内的问题,患者大致清楚,这时患者想了解自己口腔问题怎么治疗,这时医生就要相对主动了。

如何沟通检查结果呢?很多医生讲完患者还是不清楚,所以要有一个逻辑来和患者沟通他的检查结果。

第一,先看主诉:主诉牙是患者就诊的主要驱动力,也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先讲主诉,再讲非主诉。

第二,以牙齿为中心用不同检查结果来讲解牙齿问题,而不是以不同的检查主线。

第三,描述问题牙与健康牙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