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收集了采购相关人员常提及的几个问题:采购职能重要吗?我们准备好了吗?为什么大家都不开心?为什么就两难了?避而不战斗,还是战而胜?
1.采购职能重要吗?
“采购不就是花钱吗,不就是买东西吗?“,“花钱的部门,朝南坐,简单。” “只要给我采购权,我也会做。”这些理解的潜台词就是采购很简单,采购不重要,在企业里基本上简单的活都是不重要的。
事实上,每节约成本1元,企业利润就增加1元;每增加1元的销售额,利润大约只增加0.1-0.3元。采购很重要。当然采购的价值不仅仅是降本和通过简单的降本产生利润。
供应链SCOR模型把供应链分成三段,左侧是供应管理,中间是企业内部计划与制造,右侧是客户关系管理。采购职能负责最前端的供应管理,管理着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可以说是企业最重要的动能之一。听听企业管理大师们是怎么说的:
【杰克韦尔奇】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说过两句话,1)一个公司能够赚钱的就是采购部和销售部,其他部门发生的都是管理费用;2)如果在供应链上没有竞争优势,那干脆不要竞争了!
【刘宝红】采购供应链专家刘宝红如是说:企业的总成本大约有50%,甚至60-80%的支出都是支付给供应商的,采购表面上看是个花钱的职能,实则担负寻找、管理供应商的重任,确保这过半的供应链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
我们认为要分两个层面看,1. 重要不重要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就像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不一样。2. 如果老板把决策都做了,采购只是下下订单,那采购一点都不重要。
2.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过去的10来年工作和观察中我们感受到,在很多企业,采购与供应链团队的存在感不强,薪酬待遇在整个组织里也不算高,通常都活在有色眼镜之下,这种情况在中小型企业尤其明显。
一个采购与供应链团队的强大程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家公司的治理水平,在国内企业,更是体现了老板与管理层的领导力,以及管理愿景的能力。更直白地说,管理不好采购,就不是一个高明的领导。(这是第三本书的主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采购与供应链,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我们真的做好了面对未来的需求的准备吗?未来的组织需要什么样的采购与供应链团队?采购与供应链如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动能与潜力?我们是不是还是在简单买卖的逻辑里工作?
《麦肯锡采购指南》一书中提到,采购要维持稳定供应、最佳成本、更少波动、更快且有改进的创新,以及正面的公司品牌形象,其角色将比以往更加重要。我们的目的是把卡拉杰克的观点进一步带入21世纪,并阐述演变历程中的下一个阶段,即“供应管理必须转变成供应的企业家精神”。
管理者与领导者准备好了吗? 采购专业人士准备好了吗?企业准备好了吗?您可能会说,早就准备好了,那我们来看看下一个问题。
3.为什么大家都不开心?
采购从业人员大多觉得工作难做;而对企业老板和总经理们来说,如何管理采购也是个令人头疼的事情。仿佛是个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来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
采购专业人士说
一个老友在LinkedIn上发表的文章,引起巨大共鸣:采购经理是一个苦逼的职业。价格高了,就说你贪污。价格低了,说质量不好。技术部要一个报价资料一甩,两天出报价,很多时候他的资料都是不完整的。为供应商请款的时候,财务部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你,“为什么替供应商说话?“ 废话,买完东西人家要钱肯定是先要找采购的啦。品质说退货就得退。根据目前的生产水平,很多东西你要求太高了,根本就达不到。生产这边遇到了问题,总是说供应商的不是,叫供应商赔这赔那,最后都是采购出面擦屁股。这个职位流动性真大。老板都想用废铁的价格买黄金。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都不明白。
某采购经理说:“老板难搞,连老板自己找的供应商还是各种质疑。价格高了有猫腻,价格低了又担心质量不好; 工资给得那么低,跟一个前台差不多; 丈母娘送个手表,老板马上贼兮兮地问:‘这个手表不错哦,新买的?’”
某采购总监说:“老板亲自出面谈判,供应商就降价一些,他就觉得自己是个采购高手了; 供应商学聪明了,已经预留了老板出面谈判的空间了。 之后的报价只高不低。花了很多时间制定的采购战略,老板分分秒秒就改了。”
老板们说
某外企副总经理说,采购专业性我很认同,可是总是觉得很难管!好的人都很拽,差的人要不就是听话却没主见,要不就是想法太多。
某民企老板说,“采购不就是买东西,让他花钱有什么难的?就是询价,比价,压价,再签个采购合同,这有什么技术含量?”
某外企总经理说,“一个部门一年几百万的工资,还要差旅、运营各种费用,真的是很花钱啊。要说专业性,老板成天算成本,算价格,难道专业性不如采购员?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是我也没有发现他们给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啊,怎么看就是买料,追料那点事,能说得清到底有多少价值吗?”
一个私营老板说,“我侄女做采购我也不放心,但是至少肥水不流外人田”。
从上面的这些朋友的感受和说法可以看出,大家都不开心。读者面对的情况可能没有这么严重,但以我们多年的观察和体会,90%的企业存在类似的问题,大约只有10%的企业是比较良性,而无一例外这些企业都非常优秀。为什么?先有优秀的企业还是先有优秀的管理体系?这个可能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同样难以说明白。
从业者与管理者(领导者)带着这样的想法和压力,注定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和合力,更不用说面对未来了。我们认为鲜有准备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4.为何两难?
不管是采购还是销售,都是老板要提防的对象,也是老板最难把控的人,因为无能的人干不好,有能的人驾驭不了--- 睿智而又直接的邻居石小姐
采购/供应链人员与管理者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在书中,我们将看到很多真实的案例,读完这些案例,或许读者们会感受到一丝丝的凉意,原来我们经常犯这样子的错误啊?比如:
把管理当成操控工具,很多人把管理用来操控事务,操控人员,以目标为中心而罔顾人的主动性对于目标的意义。沉迷于方法论比如技术/能力/流程/系统/监管等,这些可以让员工具备“能干”的潜能,但关键是让他们“想干”。忽略了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源,是唯一有可扩大的“资源”。在我们可以得到的一切资源中,人的资源是唯一能够增长和发展的资源,也是唯一在制造增值的资源。忽略了管理的最终目的,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外部取得的企业绩效,也就是管理的最终结果在此得以呈现,也是员工的价值体现,而不是管理者的权力和价值或者是领导者/管理者的收益有多大。(灵感来自德鲁克的管理者哲学)。
最重要的是,我们常常落入人性困境,毕竟绝大部分挑战都是来自于人性的复杂,对于权力与利益的迷恋,权力与利益的争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难以建立…
5.战不战?
采购与供应链是”兵家必争之地“,采购人要面对各种挑战甚至“战争“,挑战可能来自于内部,也可能来自于外部;以及各种不确定以及未来的挑战。
“避而不战”可能是很多采购采取的战略,采取妥协甚至躲避的方式以尽量减少各种争端;或者选择“战而胜”,即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随时准备好面对或者发起一场场的战争。一个采购总监朋友甚至常借用毛主席的话:“与人斗其乐无穷!”
我们也可以选择认真思考产生这些挑战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应对的方法,组织才有可能做好准备去面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追寻更高层次的不战而胜。
首先,管理者必须以人为中心,将个体的复杂性充分融入组织决策系统之中,思考如何建立商业与人的更和谐的关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领导力,才能真正做到以“对企业的贡献”为管理的基础和目的,建立强大的团队,携手面对未来的挑战,突破自我。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的出发点“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人,就应该这样去生活”。不管处于什么层级,什么阶段,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以这两条为潜意识的基础来思考企业管理问题。想明白了才有可能突围困境。
第三, 我们经常觉得有些人动不动就谈战略,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认为没有战略的团队就像木偶一样只能在操控下按照要求动作,管理者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战略门槛,才能实现组织的战略突起。
突破自我,突围困境,战略突起,这或许就是采购的不战而胜之道。
有绝对正确吗? 书中有很多案例,我们表达看法相当直接甚至有些想当然式的判断甚至武断,但是必须要强调,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目前正在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合理的,是基于目前企业的能力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另外,不同的情境下,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理解起来也会大相径庭。万能的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
思考一下 从不战而胜到超越胜负
避而不战? 战而胜? 不战而胜? 超越胜负?管理者应该怎么选?有朋友说你应该说说员工腐败怎么办?被质疑怎么办?夹在供应商与内部要求之间怎么办?老板不信任怎么办?成本目标被无底线往下压怎么办? … …采购人的无数个怎么办。
普通员工身处简单的世界,明白简单的道理,却没有施展的权力;高级经理人身处复杂的世界,却常常遗忘最简单的道理。我们常常不屑于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却沉迷于复杂的系统、流程、管理,仿佛这些复杂东西,我们就会“错过一个亿”,我们希望这些可以佐证我们的决策是对的,却往往把我们的信念和直觉扔到一旁... ... 道理很简单,却被我们遗忘。
与其说探讨采购困局,不如说探讨企业管理困局,更是探讨管理者的为人之道。对于管理者来说,我们需要谨慎思考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更应该思考如何创建一个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来支持团队,以便他们创造更多的贡献。这就是超越胜负:
采购人:跳出技术的盒子,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采购
经理人:跳出狭隘的工作职责定义,做好采购管理
企业和领导者:超越自我,管好采购
供需双方:如何更好地合作,取得双赢
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能力,能力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要改变能力必须改变思维与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更深层次的诱因,就像常用的5W1H一样,这样子思维高度才能提升,从而影响能力的提升,再推动行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