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的两大方向:利润和成本
在本书中,我们探讨套利是在一个常识性的逻辑起点之下展开的——既然涉及利润的因素是成本和利润,所以套利的指向就是成本和利润,或者说对习以为常的成本与利润的重置、变化甚至颠覆。
我们发现,市场上的“高昂成本”,很多都是可以用其它的方式置换的!这些成本,往往是惯例,往往是习以为常的,以至于边际产出越来越低的时候,企业家居然也“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想不出革新的方法,砍掉高成本。
另一方面,利润来源也绝不等于产品差价,可以实现在前端、中端、后端的多点盈利。能不能设计成在产业链上多点盈利,并非只是多赚点钱的问题,而是在“免费”大潮来临之时,能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
套利的前提:魅力型产品
在20年的市场竞争中,中国的每个行业都呈现由分散到集中的规律——家电数千家企业如今只剩下十余家在市场上盈利。
在整个产业链上这个趋势依然将继续下去,只不过以隐形的方式进行:有魅力产品的企业将会从整个产业链上的分散环节中“抽血”,实现盈利的增加,如麦当劳对农户的“掌控”,intel与电脑生产企业的“合作”。
如果能认清这种思维的本质,你很快会发现,这种“抽血式”的盈利方式会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利用一个产业上取得的成功,向多个其它产业中的企业抽血。
当《冰河世纪》系列动画片成功时,中国东莞的很多企业开始给20世纪福克斯贡献利润——当一个个迭戈、希德等卡通头像出现在授权的鞋子、书包、笔盒、服装、玩具、儿童食品、书桌、台灯等产品上时,这些企业必须拿出“大红包”给20世纪福克斯。当20世纪福克斯某一天在中国国际板上市时,当报纸上大谈中国股市开始国际化时,大量股民的钱注定会成为福克斯“金融炼金术”的原材料,这就是扩大到金融产业套利的思维。
要想达到这个“美好境界”,企业必须打造出“魅力产品”,这是前提,请忘记隔靴搔痒的“品牌”吧,全力打造魅力产品,这才是企业的基石,也是套利的基石。
套利的范围:产业链、产业圈
传统的精益生产是在企业的内部环节进行成本优化的,但是优化成本当然不只是精益生产者的专利,从经营的角度,有大量的优化成本的机会,何必非要“螺丝壳里摆道场”?当富士康把企业从深圳搬到河南,他已经开始运用企业“外因数”对内部环节进行成本优化了。
套利的边界就是整个产业链和产业圈。用产业链上的元素把原来的高昂成本替换掉,用产业外的元素把原来的高昂成本环节替换掉,如富士康转移工厂置换的地价、人工、融资及优惠政策等成本,这些节省的成本都将变成富士康的净利润……
进一步反思,我们为什么要沿袭古老的运作方式?我们能不能重新设计整个方式,不再满足优化原来的“高价点”,而是把整个成本结构置换?同样运用产业链和产业外的元素?
再进一步,能不能同时做到降低成本,还能增加魅力?
……
这一切,就是我们在套利部分探讨的内容。
此处,让我们用兼具理性和感性的文字,将套利的核心思想先刻在你的脑海里:套利,就是用最小成本(MC)、最低阻力(MR)、最少消耗(ME)去套最大利润(MP)。
得其一者(MC、MR、ME,下同),可以站着把钱挣了;得其二者,可以坐着把钱挣了;得其三者,不仅能躺着把钱挣了,而且睡觉都在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