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2008年,鲤鱼跃龙门

2006年在深圳,观澜湖举办大型年会,这是当时深圳发展最好的房企之一,观澜湖的老板朱书豪与李嘉诚私交颇深。因为加多宝斥资赞助了此次活动,我有幸到活动现场,并且见了崇拜多年的偶像。作为活动策划和相关负责人,我提前知道李嘉诚的房间号,同时也打听了他一贯早起的生活作风。于是在餐厅蹲点等待偶遇,他知道我是赞助方的人之后,倒很和气,可隔着一排保镖警惕的眼神,我只有一个问题能问,我问:“李先生,您平时那么忙,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关注什么呢?”他说他最关注是哪个国家换总统。身为首富=,与他合作伙伴的大多是一国或地区的掌舵人。那我们关注什么?县级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这是考验企业家格局的技术活。反观可口可乐的成长,与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关系,第一次促成它走出本土迈向全球,第二次让它成为全球化企业。美国大兵骆驼牌香烟、午餐肉、可口可乐、雀巢咖啡等,都是在那时成长起来的全球化的品牌。百年的企业都会经历民族与历史的洗礼,以标志性的事件来铭刻。终于,加多宝也站上了命运的起跑线上。

2008年5月12日,加多宝集团定于在香港举办集团高管会议,商定奥运会结束后的动作打法,及2009年如何冲击全球化品牌的核心节点。

五一假期过后,5月8日,我正式提交辞职报告。并得到阳生批准,于当年8月离开加多宝,在加多宝工作十年之际,我决定离开。怀着将去之人的轻松惬意,我跟随阳生、陈强等前往香港。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下午两点忽然天旋地转,猛烈摇晃,所有人都想到在日本考察时,经历7级地震时的场景,于是我们急速从17楼跑到1楼空地。此时,香港媒体已经铺天盖地的爆出相关新闻,四川发生9.2级地震,远隔千里居然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共振,可想见现场的惨烈情况。陈生首先跟小阳说,你快联系四川那边的员工看看有没有伤亡?厂里电话不通,所有人都握着电话拼命拨打,等待确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每位驻川兄弟的安全。不幸中的万幸,是那天,本该在都江堰召开的西南大区的第四季度会议,因本次香港更高议题的会议而改期。否则,加多宝的有60多位员工生死难料。

煎熬的时间慢慢流逝,陈生与我们挤在一个大排档餐馆里,大家都沉默不语。临走前陈生说,咱们捐点钱吧。阳生用粤语问他,捐多少?陈生说了一个所有人想不到的数字:一个亿!大家在沸腾之余却又犯难了:怎么捐,钱给谁?当时中央成立了赈灾委员会,由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央视正在筹措募捐晚会,为赈灾委员会现场输送善款与物资,我们立即订了当晚的机票,直飞北京。

虽出自佛教慈悲,但从老板的内心来讲,也希望看到这一个亿的善款能为企业带来的正面效应。如何大张旗鼓,却又不能让外界批评国难财。距离捐款仅有3天时间,要做出一个激活1个亿捐款的事件营销和公关传播的案例,谈何容易。

当时我们从未想到,加多宝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累计的营销费用总计高达70亿元,都没有做出这一个亿的效果。我们市场部十几个人,在熬夜开会后,去雍和宫旁边的金鼎轩吃夜宵。作为项目负责人,我也知道这将是自己在加多宝的最后一战,精神分外抖擞。深夜两点,远处黑暗沉闷的雍和宫,让我想到了清朝的和珅与嘉庆,乾隆在位时为何不杀掉和珅?他非常清楚和珅巨贪,却放任其贪腐数年,在临走前交代儿子杀鸡取卵。嘉庆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杀掉和珅,交由内务府查办抄家,却让世人觉得未捞到私库之中。许多事不说透,反而会用大家的好奇心和同情心来酝酿并爆发。我跟大家喝着加多宝,商量着在捐助过程中,不出现王老吉的品牌,用加多宝的名义,既无商业广告之嫌,也为品牌丧失做了铺垫。

在央视募捐晚会上,阳生短短几句话,仅代表加多宝集团,祈福灾区人民早日离苦得乐。而当晚,百度的加多宝搜索量就突破了1亿7千万次。加多宝的官网被访问到瘫痪。第二天,在各大论坛上,却诡异的出现了大片封杀王老吉的帖子。各路水军喊着不让红罐加多宝出现,各大卖场红罐王老吉断货了,很快餐饮饭店也跟进。结果反而激发了民众的逆反心理。在这个时候,王石被动做了垫脚石。晚会当晚,万科掌舵人王石捐出200万元,被网民铺天盖地的嘲弄,同样都是姓王,差距咋这么大呢?据说王石曾在万科内部放言,政府不应该让企业承担赈灾责任,又被网民抓住把柄,狠狠炒作了一番。据说王石给了百度1000万元公关费用来封杀此事。可民众舆论已经山呼海啸,公关也控制不住了。以至于后来王石在灾区捐赠3亿元筹建学校都于事无补。

借助于这场完胜万科的公关事件,加之与奥运会的紧密结合,北京市场的深耕,加多宝的市场占有率像做了火箭般飞蹿。外界有不少人觉得,加多宝的这份成功,基本是运气使然,这未免太过于浅显乐观。在加多宝从幼儿至青年的二十年间,有的时候经济景气一点,销量好一点,营销打法上,也有深一脚浅一脚的探路期。但我始终坚信,作为经营企业的大方向一定要有确定性,在推进过程中,有时候好运会促使奇特走得更顺利一些,而如果大方向靠运气,那只能是风雨飘摇,无根无基。

加多宝的咨询公司,特劳特中国公司总经理邓德隆,甚至专门拜访了哈佛大学搞案例的教授,在商学院号称世界最全案例库中,也没有找到一个这样戏剧性的案例,因为它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商业事件。加多宝退出尽管不是重点,放弃红罐,才是这个战略的重点,因为红罐有竞争对手,就容易产生混淆。把这个做了20年的消费者不用动脑筋看到就拿的红罐放掉,并不容易。推一个金罐看起来容易,放掉红罐只推金罐,这一战略决策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很不容易。

可口可乐总裁讲过一句话,“你把我所有的工厂设备都烧掉,只给我省下可口可乐四个字,一夜之间可以再造一个奇迹!” 大家都会觉得此言不虚,因为金品“可口可乐”四个字,全世界投资银行或世界500强企业,甚至优秀人才都愿意抛出橄榄枝。因为这个品牌随着百年积淀已经成为美国的精神符号,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但是加多宝恰恰出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局面,就是什么都有,但却被拿走了那几个字,拿走了辛苦积累二十年的品牌! 而且更残酷的是,你还得跟它竞争,原来的品牌还在,还很强大! 在这种紧要关头,加多宝做出了让人为之动容的决定:不想裁员,不想违约。

如果这个时候想要平稳过渡,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裁员一半,下滑后从头再来也行,而且在当时,终止上下游产业链合同,也是一种合乎情理的选择。而加多宝顶住了多方压力,当很多经销商都在观望,能不能顶得住,靠不靠谱的观望中,加多宝没有裁掉一个人,上下游产业链所有合同完全如约完成,所有人都看着是不是我要把钱拿回来的时候,加多宝顶着重重压力,实现了高速增长。

2012年,加多宝先把品牌分解为两部分,比如,可口可乐,除了字面商标外还有客户心理认知,即这四个字在客户心中代表的位置。加多宝将品牌一分为二,前面这个品牌还有客户头脑中的位置,前面没有了,用加多宝这个新品牌对应到客户心智中的位置,将加多宝和凉茶合二为一,是两个品牌共享客户头脑里的一个位置。实话说,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越成功越同质化,越同质化对品类增长越不利。在加多宝选择放弃红罐的同时,也是再次告别同质化,又要一分为二,从原来的品牌中独立出来,虽然这意味着十几年辛辛苦苦,培养消费者的习惯和行为需要重来,但这也是在跟远游强大品牌竞争之下,仍需保证高速增长的必然之路,结束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品牌。

企业的成功模式都不可复制,任何企业都要明白这个道理。加多宝的第一步战略,在于从众多的领域集中到只在一个领域做到第一,在中国,70%-80%的企业都做不到。加多宝在2000年也有红茶,绿茶和其他速食业务,甚至还可以做可乐。当年可乐是个很红火的盈利之选,特别是加多宝只需要依靠现有的网络,很容易就可以做。但是加多宝只选择做凉茶,凉茶当时那么小的市场份额,小道市场上的调研公司走一圈下来都会说,对不起,没人要喝凉茶,市场真的很“凉”。他们说,北方人觉得凉茶就是隔夜茶,让他试饮一喝都能皱起眉头;有些人问这么苦的口感是有中药吧,是药三分毒,怎么能做饮料日常喝呢?现在,国家提倡供给侧改革,从追随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出发定义生产要素,找到市场上哪个能做到极致的品类,把这个定位做大,是加多宝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供给侧改革”试水,虽然这个时间整整提前了14年。

2002年,加多宝把所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的业务都放弃了,把公司资源全部集中在凉茶,而且在凉茶里,只集中在做红罐凉茶! 当然还对它重新定位,从一个地方药饮变成了主流饮料,从传统凉茶铺向现代人的方便饮用、预防上火的饮料,这可以说是历史的选择,同时放到世界范围内看,又有着惊人相似的规律。

如今,可口可乐在市场上有着丰富的产品线,除了芬达和雪碧等附属品牌外,可乐这个单品,有大包装、罐装、PET各种容量包装。但这是它成功后给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很少有人意识到,可口可乐在长达45年内只卖一个瓶子。6.5盎司的细腰玻璃瓶,只卖这一个瓶子,可口可乐坚持了45年,这是它成功的关键,因为当他开创了一个全新品类的时候,如果生产眼花缭乱的附属品,消费者会无所适从。

消费者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我们一定要用一个固定的单一产品,来诠释这个品类。当我们真正在消费者心智中,把品牌和消费者定位建立牢靠后,再推出更多的产品才能够锦上添花,否则很容易给新生品牌带来一场灾难。

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加多宝的20年红罐凉茶之路,与可口可乐的玻璃瓶何其相似,现在消费者可以在市面上选择PET或纸盒包装,原因是加多宝跟可口可乐一样实现了品类从无到有,并在消费者心智中打下了烙印。人们已经把凉茶从一个边缘的品类,认可为饮料行业的主流产品之选。那么作为主流的饮料要在各个场合消费,为了方便,当然得有材质不同、大小各异的包装,只有一个罐子就不那么贴心了。横向比较,红牛的成功,中国劲酒的成功,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劲酒一款小瓶装白酒,在白酒严重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市场萎缩的行业现状中销售量逼近百亿大关,与它保持少品项,与顾客产生一种良好的,稳固的认知有密切相关。一个产品,在清晰认知定位后,先把单一产品做到龙头老大,适当开发新单品,甚至启动新的品类都是顺理成章的。

加多宝的野心一直都挂在嘴边,打造中国的可口可乐。 所以它从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超过可口可乐,虽然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要成为全世界最畅销饮料之一的品牌,国际化之路非走不可。目前加多宝正在试水国际化布局,这艘百亿巨轮将如何扬帆起航,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所有中国人,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