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人材储备具有特殊意义:从郎官制度到馆选制度的启示

汉代的郎官和明清的庶吉士说明,即便进入高层后备队伍,并不给予提升的优待,而是提供发挥潜质的平台。制度决不能揠苗助长。

古代的各种选拔制度,主要集中于官场进口。即便是最重视科举的朝代,进士及第,也得从七品官干起。而此后的升迁腾达,则往往只有程序性规定,能不能进入高端,全看自己本事。当然,一个人的本事能否展现出来,制度提供的环境和条件要起很大作用。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形成的储才制度具有特别意义。

先秦就出现的养士,实际就是人才储备。到了汉代,形成了人才储备的正式制度即郎官制度。汉代以光禄勋主管三署郎,郎官原本是皇帝卫队性质,不承担实际政务。实行察举制后,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孝廉,以及由其他各种途径取得任官资格者(包括荫子纳赀等等),一般先出任郎官,郎通廊,以在皇宫走廊值班而得名。这些郎官由此可以见识朝廷的阵仗,了解官场的规矩,接近执政的大员,熟悉政务的运作,也有可能被临时委派某一差事。经过这种见习磨炼,再二次选拔,担任地方或者部门实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处级职务)。然后再通过政务表现,一级一级干上来。一旦到地方主政,就进入比较评价的圈子。汉代郡国对县、中央对郡国,都有年终综合评价式的“上计”,上计时,郡国要对所属县令排序,评出殿最,即第一(最)和倒数第一(殿),“最”是升迁的基本依据。

到了明清,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诞生了馆选制度。所谓馆选,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考试选拔一批庶吉士,到储备人才的翰林院继续学习深造,三年期满,按照结业考试成绩分授实职,称为散馆。庶吉士散馆,任职也不过七品,同当初没选上的进士品秩相同。但是,所任职务却有差别,除了在翰林院留任编修、检讨外,多为职掌监察的科道官(给事中、御史),或者是六部主事,占据要途,外放知县也带有挂职锻炼性质,提升较快。最后运行的结果,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古代这种人材储备制度,在高端人材的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从选拔制度看,绝大多数人,那怕具有天才潜质,在进入官场后只能从下层干起,除了皇帝征召的个案,没有一进入政府就位居显要的。能否上升到高层,全看个人表现。选拔制度只能用来衡量材质,不能保证事业成就。好的制度,从来不越俎代庖。认定潜质是朝廷的事,潜质发挥是自己的事。换句话说,人才由低端向高端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过程,选拔制度要在低端把住入口,在成长过程中提供条件,而绝不揠苗助长。制度只提供舞台,戏唱得好坏,能否成为名角,全靠演员的表演。

古代的人才管理,可资借鉴,不可模仿。了解历史,是认知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复制其中的辉煌。我们不可能“山寨”出一个汉唐盛世,但可以通过学习辨析,领悟古代王朝的成败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