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战场:新三板与创业板

主板停摆的一年多时间内,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简称)异军突起,先是挣脱了区域限制,初成一地挂牌全国流通的格局,然后快速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后备军的主要阵营。2013年, 新三板正式扩容;2014年1月,首批266家公司集中挂牌。一时间,新三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缘化市场,一跃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而且,其挂牌企业数量甚至与中小板、创业板相当,引得无数中小企业蜂拥而入。

 

对高技术创新企业而言,全国市场与全国资本是一体两面的。技术驱动的标准化产品或方案,天生需要全国市场的大纵横,才能激发出技术与产品蕴藏的潜能。一个富有概念、富含潜能的创新企业,在滚动发展的蚕食模式下,再多的市场机会也会被众模仿者瓜分,原创者唯一的安慰,就是喝到了头啖汤。全国市场,需要全国的战略眼光与资源,而好的投资方,则两者皆具备。

 

而且,着眼未来的新三板大规划,也得以走出地方融资平台的小天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一盘棋。与此同时,围绕市场的定位、市场体系建设、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投资者管理、投资者权益保护及监管协作等几方面规定的出台,则消除了其制度定位的不确定性。企业需求是缘起,资本投入是激发,而政策的明确与稳定,则是创新企业的适宜生态环境。

 

◆企业高成长=技术张力+资本拉力+政策推力

一家创新企业,就是一颗树苗。技术为根,扎得越深,树苗成长的势头愈强。有张力的技术,不再是简单地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这样的拿来主义无法生存了。善于发现新需求,用新技术去满足它,这才是技术张力的真正土壤。而资本呢?则是肥料。有的企业急于成长,猛施化肥,就像京东商城绑架资本,亏得有一个“中国最大电商+自有物流平台”的概念作保,否则,收益还不够付化肥的钱。资本的拉力,第一要促成创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二要创造出吸引更多资本加盟的态势,造血功能强的资本,持续促进企业的高成长。政策只能做推力,挑选好种子,关键时候帮一把,打通产业引导资金、政策扶持与外来资源的对接窗口。

 

新三板,位于资本金字塔的底层,创业板是下一站,而沪深主板才是目的地。很多企业以为新三板容易上,实际上它也有自己的门槛。江苏常州的一家医药企业,主营业务为医药中间体,主导产品的市场前景看好,于是引起了一家南方大券商前来洽谈新三板挂牌。券商告诉该企业的刘总,只要股权结构清晰、经营合法规范、公司治理健全、业务明确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都可以申请在新三板挂牌,依该企业目前的业绩数据和未来发展,挂牌成功可能性极大。但让刘总忐忑的是,中介费150万元,而且不打挂牌成功的保票,考虑到去年净利润才300万元左右,挂牌的成本高的优点吃不消。更让刘总犹豫不决的是,挂牌后,融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也就是说,一切的忙活,融资的可能性仅仅是增大了一点而已。  

 

成功登陆新三板,公司将在企业知名度、治理结构、规范运营等方面受益良多,但若不能解决融资问题,挂牌也就是挣个面子,实际好处并不大,况且,这个面子的费用少则百万元,让人又爱又怕。怎么说呢,新三板做局的味道还是很浓,企业与资本对通还得靠政策的大树。一些善于包装、长于公关的新创企业,视新三板挂牌为资本通行证。要知道,特权意识,乃是斗志和雄心的最大敌人。在政策导向下,资本往往会放弃与实业的结合,而是放纵自己追逐虚假的繁荣。资本点火,企业做孔明灯,一盏盏飘摇在夜空中,煞是美丽。过不了多久,夜空就归于黑暗,那些趁着明亮多捞钱的主儿,满足了,而企业的命运只好归于沉沦。

 

◆资本高回报=销售增长率×市场独占性×利润率

创新企业想资本,又怕资本。资本进来之后,担心企业战略不再由自己做主,而是由着一帮贪婪的外行瞎指挥。没有资本介入,光靠企业自身的滚动发展,多少机会都会错过,辛辛苦苦一场,到头来还是勉强过活。资本圈鱼龙混杂,投机性资本,追逐自我利益高于促进企业增长,在企业界的名声不大好,而投资性资本,在资本高回报与企业高成长之间追求双赢,企业求之不得。

 

企业实际盈利能力与股价、市盈率的关系度,是衡量资本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准。国内资本市场处在上升期,很多东西都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套路,活跃度高,变化莫测,价值取向也不是太明确。这几年A股市场低迷,而创业板却在新春火得厉害。创业板指数再创历史新高,让投资界相信,创业板只是中场休息,牛市远未结束。他们为何如此看重目前盈利表现并不太好的创业板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创业板符合国家新政策,创业板属于小市值大概念、轻资产高利润的公司;第二,大改革背景下的经济转型,是创业板牛市的核心因素。传统产业高增长的内外因都已不在,而以新兴产业为主的创业板公司,则成为资本追逐的主要对象。据统计,实体投入,二级市场投资,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在2013年当仁不让地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

 

投资创业板,就是投资中国的未来,是真实还是梦幻,谁也说不清。反正,投资大赚的人信心满满地招呼同伴加入下一轮狂潮,而收获不大的边缘投资者们,再一次受到感染与鼓舞。创业板,豪情逐浪高,真的能时时涨潮?冷静地分析一下数据,就会发现:创业板指数目前1400点对应的是60倍左右市盈率。2001年、2007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都是从60倍市盈率,一去不回头地迈入漫漫熊市路。谁也不敢说,创业板就不会走A股的旧路。适当降低财务标准的准入门槛,扩大上市供应量,将稀缺资源变成公众资源,使企业与投资者信息与责、权、力更加对等,创业板成就创业者的梦想,也就有了可能性。

 

创业板的上市企业,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盈利模式也从概念落到实处。投资者若想收获资本高回报,就要关注企业在销售增长率、市场独占性和利润率上的做好乘法效应。销售增长率,取决于主导产品的竞争力。目标客户群体规模、购买能力,好比草原的开阔与否;而产品卖点、渠道效率与销售管理,则好比骏马奔驰的快慢。市场独占性,概念上要唯一,市场细分、目标客户特定需求和市场定位要持续统一,然后还要如实贯穿于4P营销组合中。小池塘的大鱼比大池塘中的小鱼,要活得滋润很多。利润率,对应的是品牌溢价能力、营销成本,企业经营活力的数据化外显。具体如图7-2所示。

 

图7-2资本高回报三要素

 

新三板、创业板的上市企业,切莫再重蹈主板市场的贪婪与崩溃的覆辙。回归创新与创业的正道,用创新思维来重组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国内市场,新比高重要,而这个新,也不再是从欧美日直接搬运到国内,更应该是全新地理解国内需求的断层与市场发展跨越。有用、好用,比单纯的先进更富有市场增长的内在潜力。技术研发,若是由市场敏锐与需求洞察的技术主管来领导,那是企业的幸运和客户的福分。而战略定位,除了营销技术的熟练与经营管理的扎实之外,还得有一颗躁动的心,一股不成事不罢休的二杆子精神,一腔造福于行业与社会的使命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