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能知止与不肖不及

同样的道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里的“贤者”,不是指圣贤之人,而是指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本来中庸之道是光明正大的,是人人都能够体会的,但是现在呢?孔夫子说“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如今很少人能够体道、明道了,这么光明正大的中庸之道,现在变得没人知道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对于那些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他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就是滥用自己的本事和能力,不知止,不节制,往往就会越过底线。

《大学》里面说“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这是大人君子之学的基本前提。知止,才能进退有度;不知止,就会进退失据,出大问题。就像有些开车技术好的人,他上路以后就总想去飙车,总想去超别人的车,他觉得自己有这个本事在车流里穿来穿去、左冲右突,结果呢,往往出车祸的人,都是那些自诩技术很好的人。这个就是“贤者过之”。还有一些做学问的人,往往喜欢钻学问的牛角尖,喜欢钻到学问的象牙塔里去。我们看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再生僻、再冷门的东西他都会去钻研,但是反过来,你问他基本的生活技能、基本的社会人事,往往是一问三不知。大家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能去研究冷门生僻的学问,但问题在于,你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连最基本的人情世故都置之不理,连最基本的社会人伦都不顾,连基本的柴米油盐都不会。这个就过头了,没法做一个正常人了。

“不肖者不及”,不肖,就是有自卑心理的人,与“贤者过之”正相反。不肖之人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能力不够,自暴自弃。你在这里说要行中庸之道、孔孟之道,他就说太有难度了,太高深了,哪里是我们这些凡人能够学习、能够掌握的呢?总之一句话,我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现在这样的人多啊!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每天上班一杯水、一张报纸,从报头看到报尾,不管是八卦新闻还是牛皮癣广告,报缝里的每一个字都不放过;再跟人吹吹牛、说说这个那个的是是非非,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不肖者不及”。

我们经常说“过犹不及”,什么事情只要做过头了,那就跟没有做到或做得有欠缺是一样的效果,都不好,因为都不能中道而行。那么,怎样才能中道而行呢?答案就在第一章的几句话里,你慢慢去体会、咀嚼,慢慢找到感觉了,就会踏上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