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大豆的无穷生意

早在1935年,红军还在忙着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大豆制衣就已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被成功研发出来了。

亨利·福特,工业时代的传奇人物,在一次晚宴上,得意扬扬地向来宾展示他的新衣。这件布料柔软且富有垂性的衣服,和晚宴上的菜肴一样,都是用大豆做出来的。不过其研发成本相当昂贵,达到了4万美元,亨利·福特相当于把100多台福特T型车穿在了身上。如今,大豆制衣在中国已成为现实。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简称中纺)于2005年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纤维纱线。大豆蛋白纤维柔软舒适,吸湿透气,光泽柔和,已被用于制作内衣、T恤、睡衣等。

亨利·福特甚至幻想着用大豆做出汽车来,这个梦想到今天竟然有部分成为现实。如果你在美国开上一辆福特车,烧的油可能是混合了用豆油生产的生物柴油,屁股底下柔软的座椅可能用了豆油制成的泡沫。而车子的轮胎如果有固特异公司的“WeatherReady”(全天候)标志,那么其胎面则含有12%的豆油。

不仅仅制衣和造车,神奇的大豆还能够生产出数不胜数的其他产品。今天,一枚小小的大豆,在益海嘉里的一个个车间里辗转加工,蛋白、豆皮、油角、皂角,每一道工序的下脚料都是下一道工序的原料,直到被“吃干榨尽”。益海嘉里的大豆加工产业链,在世界同类企业中是最长的,其加工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大豆在加工过程中实现了100%的转化增值和综合利用。

大豆分离出豆粕和豆油后,如果是转基因豆粕,只能做饲料。如果是非转基因豆粕,可以做食品级豆粕生产酱油,也可以加工成食用豆粉、烘焙豆粉,及各种食品级的大豆蛋白,包括浓缩蛋白、分离蛋白、水解蛋白、组织蛋白等。浓缩蛋白品被广泛应用在肉类加工食品、烘焙食品、冰激凌、糖果和饮料的生产中,每吨售价高达一两万元还供不应求。因为生产工艺复杂,在国外,某家工厂大都只生产一种蛋白,而益海嘉里能做到在一个工厂里集中生产所有的蛋白。益海嘉里还从大豆蛋白中提取出食用和药用级别的卵磷脂。卵磷脂被誉为“血管清道夫”,是一种功能全面的营养品。在制作分离蛋白过程中所产生的蛋白废水,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可生产沼气用于发电。

从食用油这条链往下走,则是专用油脂(又称特种油脂)和油脂化工业务。

专用油脂的优点是稳定性好,可以使食品外观更好看,增加产品货架期和稳定食品风味。其各项理化指标可控,能满足食品工业越来越高精尖的要求,比如可调制成具有牛奶的口味的奶精(植脂末),替代牛奶用于奶茶、乳制品。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价格低廉。因此,专用油脂代替黄油和可可脂等天然产品,被大量、广泛地应用于焙烤、乳制品、营养保健品、饮料和调味品等食品加工业中。例如:蛋糕、奶茶、派、饼干、膨化食品、巧克力、沙拉酱、冰淇淋、咖啡伴侣、含乳饮料等。一般来说,口感松软、香甜、脆滑,口味独特的含油或奶状食品,都可能使用到专用油脂。

专用油脂对技术水平要求高,市场参与者较少,行业利润率要高于小包装油市场。中国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对专用油脂有着大量的需求。

1992年,嘉里粮油第一条专用油脂生产线在南海油脂建成投产。目前,益海嘉里已在深圳、秦皇岛等8个城市建立专用油脂生产基地,推出“金鹏”“金味”牌系列专用油脂,并与肯德基、亿滋、好朋友、雀巢、箭牌等跨国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油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辅料和废料,可作为油脂化工的原料。例如,油脂精炼后产生的皂角,可做酸化油。油脂化工更能变废为宝,比如将煎炸废油、餐厨潲水油等餐余废油以水解、蒸馏等工艺处理,可生产出脂肪酸、甘油和皂粒,以及二聚酸、聚酰胺树脂、天然维生素E、天然植物甾醇、造纸化学品、高分子材料和绿色表面活性剂等相关衍生产品,然后供应给橡胶、塑料、纺织、造纸、医药、日化、食品、涂料等行业。

益海嘉里的油脂化工业务从2003年起步,在天津、连云港、上海和东莞建立生产基地,生产“锐龙”“龙旗”牌的油脂化工产品。多年来,在益海嘉里贴牌业务的客户名单上,包括奇强、立白、宝洁、联合利华等知名品牌,它们的洗涤类产品都要用油脂化工产品作为原料。

益海嘉里在建设最初的大豆压榨厂时,就开始布局专用油脂厂、油脂化学品厂和大豆浓缩蛋白厂,构建起完整而深度的大豆加工产业链。原来一吨四千元的大豆,加工成豆油和豆粕后能卖六七千元。而经过深加工之后,可生产出多达200多种的产品,最高可以卖到一万元。

益海嘉里把这一套模式,也准备应用到大米产业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