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Desire欲望

勾起欲望一般有两个视角:

(1)放大快乐:我买你的产品能给我什么样的愉悦体验?是基础的生理需求还是满足我的虚荣心?

(2)放大痛苦:痛苦型文案的内在逻辑是,我不必取悦于你,只需戳中你的痛点,足够痛了,也许就会成为触发你行动的一个契机。

在当下各种商业场景的文案中,“快乐”型文案占比有一定的下降趋势,有时候也往往与“痛苦”型文案搭配使用。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1)广告的主流、常规语境大都是“取悦”读者;“痛点”式文案有时候能够为广告信息突围带来一种相对的差异化。

(2)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每个人的本能,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逃避痛苦的行动力是追求快乐的4~8倍。虽然这个数字未必精确,但是人们面对痛苦信息或威胁时,相比愉悦信息或诱惑,往往前者的反应来得更迅速、更激进是一个常见的事实。

例1:来看一组西门子洗碗机在快乐语境下(见图2-9)和痛苦语境下(见图2-10)的广告文案。

图2-9 勾起欲望——放大快乐案例

图2-10 勾起欲望——放大痛苦案例

“痛苦”型文案随后要及时给出“痛苦解决方案”,否则就会变成纯粹的哗众取宠或贩卖恐慌。同时,不要触碰人们的一些心理禁忌,把握好尺度,即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或引发同感、同情的扎心话。

例2:关于痛点型文案,再附上一段One Cup快捷豆浆机的商业文案供参考:

因为你们第32次给我过生日,

因为你们第369次念叨天冷多穿点, 

因为你们第587次打电话叫我别老加班,

因为你们第NNN次偷偷抹眼泪盼我回家,

因为你们也是我最想在意的人,

所以一直遗憾,没能给你们最好的。

30秒来杯豆浆,孝敬父母,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