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这一句,说的就是第二个图了。“太极动而生阳”,我们学《周子通书》的时候也讲到了“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我们说周敦颐先生在《周子通书》里面,把“至诚”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本体论是什么呢?就是太极。在儒家学说里面,太极就是一个“至诚”的概念。至诚则动,所以“太极动而生阳”。
我们从这段文字里看来,感觉好像太极是先要动,由动生出个阳,然后又静下来,再生出个阴。其实不是这样的。“动极而静”,就是动的背后,也可以说是动到极处就会静下来,也可以说是动到极处就是静,只不过我们体会不到而已。其实,不管事物是动还是静,只要超出了我们的感官范畴,我们就感觉不到了。比如地球的运行变化,宇宙星体的运行变化,我们一般是感觉不到的。大地好像从来都那么安静,没有动过,实际上它里面动得很厉害,只是我们感觉不到。我们能体会到的大地之动,都是在非常的情况下,比如这次“5、12”大地震,简直是山崩地裂。
前面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接着又说“静极复动”。我们看,这一静一动,是相互循环的过程。所以下面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实,动和静之间,是一个瞬间的时间概念,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不是说太极先有动,动了之后才有静,静了之后又复动。如果追溯到最深处,就会知道它是无所谓动,也无所谓静的。用佛教的说法,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用中国本土的说法,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并不是一阴、一阳之外还有一个道,还有一个太极。只不过我们为了说明、认识这个太极,而把它强分为阴、阳这两种状态而已。实际上,如果离开了阴阳,你哪里去找得到一个太极啊!?
下面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从《易经》的角度出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分了阴阳二仪。两仪立焉,进一步就产生了乾坤二卦。这一段,我们就说到这里。
前面我们说到了“无极而太极”。不管是无极也好,还是太极也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理解它,首先就要从自身的角度去体会。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天地是大宇宙,天地的变化是大化;人体是小宇宙,也遵从于太极阴阳的变化规律。所以古人说“天地一太极,人身一太极”,就是这个理。
我们书院很多朋友跟着胥老师学太极拳,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太极的感觉,在每一招每一式中都要去体会阴阳的变化。同时在精神修养上面,不管是学禅还是学道,也都要在精神上面,在意识层面上去体会太极的感觉。就像前面我们谈到的“阿赖耶识图”,要在我们精神的各个层面中,去体会一阴一阳的变化。只要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拉到自己身上来体会,在自己的精神中明明了了其间的变化,那么就不会走上弯路、歧路,就不会把这些东西仅仅当成学问来做,而是把它变成营养,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得到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