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很重视资金的使用与决策,在这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而在招聘决策上却掉以轻心,甚至没有决策的原则与思路。
很多面试官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做出招聘决策,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要改变这一现状,面试官必须认识到招聘决策的重要性,建立招聘决策的框架思路。
总体来说,招聘决策可以从组织、个体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基于组织层面的决策思路
面试官们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①候选人是否与我们志同道合?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场景(企业-环境)”的匹配性,审视候选人是否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与人才标准的要求,公司所处的阶段是否需要这样的人才,其目前的职业发展阶段与公司提供的平台是否匹配。
②候选人在岗位核心胜任能力要求上是否达标?
这是从“中场景(岗位-事)”的角度出发对候选人进行考核。笔者建议面试官按照这一原则选录候选人:候选人每一项核心胜任能力都达到3分及以上(5分制)才算达标,如果不达标就不录用,因为候选人核心胜任能力不达标,在入职后迟早会出现问题。
③候选人是否属于稀缺人才,是否能增强团队战斗力?
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面试官要考虑候选人是否属于稀缺人才,是否能增强团队战斗力。
另外,对创业型企业而言,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候选人能否很快产生绩效?因为创业型企业的经营压力很大,需要尽快实现收支平衡,并开始盈利,所以创业型企业在人才选择上多了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人才能不能产生绩效,不仅包括给公司带来效益,还包括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2)基于个体层面的决策思路
以上是基于组织层面的决策思路,包括从企业、岗位、团队层面考虑问题。除了组织层面的决策思路,我们还需要考虑候选人个体特点,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获得更为可靠的招聘决策信息。面试官要从组织与个体两个层面考虑问题,做出招聘决策,两者缺一不可。
面试官们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①候选人有没有亮点?他的亮点体现在哪里?这个亮点是不是公司关注的价值点?
简要来说,就是看候选人在过去的经历里有没有突出的成就,有没有能力优势或经验优势,个性上有没有过人之处,而这些亮点刚好是公司需要的,候选人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笔者在识人、用人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个规律:一个候选人如果过去的经历平淡无奇(包括个体的整个成长历程,比如求学、工作、生活等),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通常也表现一般,不会产生高绩效。因为缺少一种使其变得优秀的“DNA”,包括成就动机、智商、情商以及各项综合素质、能力等,所以,如果你录用了一个过往平庸的人,他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通常会同样平庸。
②候选人是否在本领域内位于Top3之列?
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是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就目前的薪酬水平而言,这个候选人是不是你能找到的处于本领域前几位的人选?
这里的Top3是泛指,不一定真的就是前三位,可以是前四位、前五位,总体来说就是在所有同级别、同层次甚至是同年龄段中比较优秀、拔尖的人才。录用优秀人才,企业获得的回报率比较高。
另外,企业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个人在这个岗位上能顶替几个人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思考,企业可能会获得一种崭新的认识,如果只能顶替0.8个人的工作,那就不能录用这个人;如果可以顶替1.5个人的工作,或者是3个人的工作,甚至是10个人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才就值得录用。记住一点:不要录用比公司现有同类人才差的人才,要录用更为优秀的人才。
③你是否会毫不迟疑地录用他,甚至愿意以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聘用他?
在招聘录用环节,面试官们经常会感到纠结,觉得候选人条件一般,很难做出决策。如果是这种情况,笔者建议企业不予录用,如果录用候选人,风险极高。
在考核中达到80分(100分制)以上的人才,面试官要毫不犹豫地予以录用。如果候选人跳槽意愿不强烈,或者是其他企业也向他发出邀请,而你愿意花更高的价钱把他挖过来,这才是真正对组织有价值的人才。
通过对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的分析,相信HR、业务面试官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招聘录用决策思路,有了一个共同的思考框架,在彼此协同中就能够更好地做出录用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