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给完美泼冷水

人行动最大的内在阻挡者是完美。天下没有完美之事,更没有完美之人,追求完美只是一种梦想或理想化的意识。追求完美有积极作用,但当人的这种意识过强时,会影响人行动的积极性。

任何工作都没有一件会做到完美,领导者对于执行的要求是速度第一,完美第二。抗战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亮剑》应是近年来拍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人们很喜欢男主角李云龙。然而,李云龙却是一个“毛病”非常多的人,说话粗俗,甚至满口脏话;不守规矩,我行我素;霸道自大,难搭班子等,还有很多。但是,他对作战有独到的见解,能够捕捉到瞬息万变的战机,有效地消灭敌人,指挥部队取得胜利。战争中衡量人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胜与败,企业虽然不能与战争相比,但道理相通,完不成任务,就无法得到利润,事情做得再漂亮也没有意义。只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我是说有可能,而不是必须,去追求将事情做得更好。

完美信念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的消极内涵,它会强调事无巨细地进行计划,做好充分保障的准备、技术能力的支持、排除环境的干扰……总之,等所有条件具备时,机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成本已经膨胀到无法支持。

科莱特曾是英国利物浦市的一个有志青年,他在1973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和他在一个课堂里还有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能不能一起退学,开办公司,开发财务软件。对此提议,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明白来这儿是求学的,如此辍学简直是在闹着玩。再说对开发Bit财务软件的知识,他认为自己掌握得太少,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不可能进行开发。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则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此后科莱特认为自己的知识还是缺乏,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后,他拿到学位时,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翁。当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财务软件时,那位小伙子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比Bit快1500倍的Eip财务软件,且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即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个美国小伙子在这一年也成了世界首富,他就是比尔·盖茨。

完美的信念让许多人认为,只有具备了相关的知识、条件才能做好工作,完成好任务。然而,现实中的很多成功者都是在做中学,边做边准备,而不是万事俱备时才开始行动。孙正义说:“我不会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时才采取行动,只要方向正确,我感觉可以做就会下决心。”

3.澄清对能力的误解

有人很乐于拿智商说事,也相信智商对人成就的决定性作用,于是当有困难挡住了前进之路时,便立即回头向内观看自己的智商,认为凡事成否都与自己的智商高低有关。工作中更是如此,甚至在分配任务时,智商也会第一个跳进领导者的头脑里,告诉领导者任务对象的智商能否担当此任。其实,智商只是影响能力的一个要素,但并不完全等于能力。

研究表明,影响人能力的有三个主要因素:实践的积累、对事的专注力、智力。

实践的积累易于理解,它是指人有无做某事情的实际操作经验。同类工作做得越多,熟练程度则越高,效率越高。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即是对实践积累的形象概括。现实中90%以上的工作属于重复性工作,只要是重复性工作,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练习后都能应对自如。

对事的专注力,是指人对某事物的心理倾向程度,即持续注意或做的时间与兴趣保持。专注力可以理解为意志力,人对事物的理解,决定了做事的效果,理解越透彻、越深入,行动时对事物的把握越精准。持续的专注力还有一项更大的作用,就是能激发出人的潜能,许多人的成功离不开专注。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通常认为智力由两个部分构成,遗传与后天习得。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依赖于先天的禀赋,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或较少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是指对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因为它包括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从雷蒙德·卡特尔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先天性的要素并不是智力的第一因素,它仅仅是一种思维的模式或者架构,或者记忆与理解的路径,属于智力的基础要素。呈现人能力的智力的大部分应是后天习得,并一生持续增长的晶体智力。

人对自己的认识,即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潜能。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给自己树立起一个“智商低”的信念。

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8岁上学时,仅仅读了三个月,就被老师定性为“低能儿”并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成了他的“家庭教师”,决定自己教儿子读书识字,并教育他要诚实、爱祖国、爱人类。教育中,他的母亲发现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大量的学习为其今后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能否定智商对能力的影响,但也绝不能被其绑架,用这一信念锁住自己的能力。领导者不能做给部属重重一击的“玻璃瓶壁”、让人口干舌燥、失去信心的太阳、压得喘不气来的各种困难。领导者是员工动力条件的制造者,如同跳蚤试验中的酒精灯、探险队的水壶。

不要劝人改变,设计条件促成其改变,才是高明领导者的选择。人不是不想追求更高、更好,而是不敢去追求,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对更高的目标自认望尘莫及。有人问正在砌墙三个泥瓦匠:“你们在干什么?”甲说:“砌墙。”乙说:“挣钱。”丙说:“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后来,前两位的一生碌碌无为,第三位成为知名的建筑师。因为他清楚自己砌每块砖这小目标同未来一座宏伟建筑之间的关系,坚信自己能够到达这个目标。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些人自己早就怀揣一颗很大的心,这些人奋斗、努力无需太大的外力;有些人由于自我设限,在信念的篱笆墙内打转,不能突破。这时就需要外力刺激,而最恰当的施力者就是其直接的领导者。

信念最害怕情感的“教唆”,情绪可以促成人打破自己的信念枷锁。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后,而姑娘却没有意思时,他不会就此止步,他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当遇到诸多困难而未能成功时,他还会认为好事多磨。当一个人抱有坚定的信念时,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信念所要求的事业中,精神上高度集中,对追求的事业全神贯注,态度上充满高度的热情,行为上坚定不移、始终不渝。当一个人执着于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理想时,就会超脱个人名利,成为心胸宽阔、精神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