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孵化器被招商而拓展到异地区域时,“遇雷”或“掉坑”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何在被区域招商过程中以及之后的建设营运中,不落入套路、不被套牢,这里有学问、有技巧。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五有”,被套牢的风险相应降低:
园区项目拓展有评估标准
园区异地扩张选址,必须对意向区域审慎调研,并按照自己的项目选址评估标准来定夺,绝不能人云亦云或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于园区选址这部分内容,笔者将在本书的《区域与地块的选择,慧眼识“坑”》中重点分析。此处强调园区必须有自己的选址评估标准,设计出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拿出详尽的、类似“园区土地选址评估表”“区块实地调研评价表”等选址评估的规范性文件。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自己不投资在不该投资的区域。
相关优惠政策要有可行性
有经验的产业地产商/园区运营商身经百战,都晓得怎样与区域政府(管委会)洽商优惠政策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政府给与园区的支持政策,通常会涉及园区被要求在一定时限完成一定的招商任务指标,在园区产业层级上达到较高标准,在园区运营上实现有效的服务性业务,其中一些条款、一些内容对园区比较严谨苛刻,以至于影响到园区完成指标任务的可行性和获得实际优惠政策的可能性。对此,园区既要据理力争,也要临机应变,最终无非是增加园区获取政策的机会和降低获取难度与风险。
办理政策落地有速度效率
园区履行与政府达成的优惠政策条款,应该快刀斩乱麻,一切争取快事快办、急事急办,原因吗,我们都应该知道,随着时间推移,政策施行把控尺度可能有变、政府补贴资金可能紧张、相关领导和主管可能岗位调整……。因此园区向政府承诺的工作内容尽量早完成,向政府申报的事物尽量早进入流程,有审核的项目尽量早邀约评审,有资金支持的项目尽量早备好验收材料……以快速反应、快速执行来规避政策落地中的不可预测风险。
产业资源导入有节奏次序
园区做好产业资源整合以及预招商,通常应该加快节奏和进度,力争一股脑地把合作引入的资源都放进园区里。但现实中我们发现,有些区域政府(管委会)在与园区合作中,政策是有节点和阶段性安排的,要求园区做到一定条件,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才会支持到位,有的地方出现即使园区工作到位了,囿于各种原因,政策支持会延迟甚至严重滞后。因此有的园区以道还道,在不影响自身工作进度的情况下,也适度采取了缓兵之计,资源整合留一手、项目进驻缓一下,看看官方反应再推进。站在园区的角度可以理解,一切做得都很好,政策仍未落地,可手里的牌打没了咋办。一旦政策支持到位了,园区继续开展和加快相应工作,照此推进。
帮助政府推进工作有政绩
了解园区项目所在地政府的工作状态和现实需求,力所能及地帮助政府人员推进工作、解决难题,并让其获得足够的政绩与荣誉。在区域政府和管理机构面前,要抓住机会展现园区团队的知识水平、复合经验、策划水平、执行效率等,充分展示一切可以展示的优点,帮助完成一切可以完成的任务,让政府官员从认可、熟悉园区团队到信任、联手园区团队。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比较依靠你,或一个组织比较依托你的团队的时候,这种紧密而依赖的关系对开展工作、获取支持、拓进事业大有裨益。(参见《产业园区/产业地产规划、招商、运营实战》中《联合招商与公共关系营销》一文“第一要位是维护好政府关系”相关内容)
曾经“JQK”,如今“678”,区域政府与产业园区,招商与被招商,两位主角都经历了风风雨雨,这部招商大剧还将继续上演。可以说这些年来,各地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但不和谐之音不可能彻底杜绝,不管“JQK”,还是“678”,碰撞不断、冲突难免,产业地产商/园区运营商都应该以不变应万变,知己识彼,坦然应对,随时使出自己的防身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