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用一个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内外圈,以及内外圈的企业化操作。
空降兵如何变成自己人
河南某民营家装建材商场,员工一千多人。该公司倡导“家文化”,即企业会像爱护和关心家庭成员一样对待员工;员工也要像对待自己家一样为企业负责。公司老板王森对员工很好,很关心员工,所以在多年的创业生涯中一直有一群老部下追随着,在企业遇到困难、几乎发不出工资的那段时间,这些老员工也不离不弃。王森个人能力极强,非常善于经营,企业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业务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商场经营中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这时候有人建议他聘请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经过猎头公司物色,找来一个国际大型建材城工作过8年的总经理张宏,并且高薪聘请为总经理。在入职前,王森与张宏签了一个协议,约定2年内业绩翻番。
这个张宏来了以后,看哪儿都不顺眼,觉得这里简直就是个草台班子,什么都缺乏规矩,张宏开始大张旗鼓地开展工作,除旧布新。但是国际大企业的管理方式显然水土不服,不到半年,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张宏灰头土脸地被迫辞职。
经过这次折腾,王森意识到,外人融不进来,无法解决企业的问题,又重新启用老部下。但大量而迫切的人才需求让王森不得不再次大量聘请职业经理人,只不过吸取上次教训,他让老员工和新聘经理人一正一副,搭伙干活。
这个办法经过验证比较有效,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据员工反映,这些新人普遍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他们不认同企业的很多观念和习惯,对老员工的很多做法嗤之以鼻,老人、新人之间产生明显的隔阂,相互排挤、很难配合。更有甚者,只关注与自己奖金相关的绩效指标,而不顾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经常出现损害企业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但有一个市场部经理薛童很招大家喜欢,很合群,而且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文化,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经过一两年的磨合,很多当初招聘的职业经理人都离职了,薛童却被提拔为市场部总监。
在这个例子中,空降兵张宏上来就担任了总经理一职,统管公司上下事务,成为事实上的“内圈人”。但是张宏的到来并没有经历内圈成员吸纳的过程,即没有具备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没有经过内圈成员共同、长时间地考察。因此,公司上下都暗中抵触,不愿配合,张宏有再大本事也无法施展。
后期在聘用一批职业经理人的时候,王森留了心眼儿,让新老搭配,老人关注的是共同理想和目标、由信任产生的相互责任感等的内在激励,他们对企业的忠诚能够约束和监督新员工可能的短期行为;新人关注收入水平、在企业的职位等外部激励,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弥补了老员工的不足。在相互制约与协同中较好地发挥了内圈和外圈人的作用,同时又规避了各自的短处。
当新员工事实上能够对企业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时候,对他们的管理方式也应该适当改变。外圈成员市场部经理薛童经过了被接纳的过程,从外圈人逐渐转变为内圈人,也因此获得内部成员的认同,进而才能顺利获得提升。
用一句俗语概括,所谓“内、外圈”就是老百姓说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就好像娶媳妇,办完婚礼不意味着就是“一家人”了,要真正成为和睦的“一家人”,需要媳妇与公婆长期磨合,需要在一件又一件的生活琐事中建立信任,需要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由信任产生的相互责任感等的内在激励”,需要“经内圈成员共同、长时间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