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管理学的术语应该是“竞争优势”,发表波特五力模型的大师波特认为:公司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即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波特认为:全球任何行业竞争战略本质上只有三个: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聚焦战略。
而巴菲特把护城河分为两大类:一种竞争堡垒是成为低成本生产商(如GEICO保险公司和Costco超市);另一种竞争堡垒是拥有强大的全球性品牌(如可口可乐、吉列和美国运通公司)。可以说跟波特异曲同工。
然而护城河只有两类吗?
笔者认为,护城河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竞争优势。可以说是资源,比如旅游业的靠山吃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资源、金融业的牌照资源。但是这种资源优势并不靠谱,靠山吃山不具有复制性,而两桶油放到全球的范围来看,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任何牌照都有放开的可能。
第二种,专利和技术。毫无疑问,技术是竞争优势、是护城河,但是很难说是长久的护城河。这点在手机行业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消逝的品牌告诉笔者:千万别迷恋技术,技术永远是用来淘汰的。如果技术不是护城河,那么历久弥新的科技企业如英特尔、微软等是如何屹立不倒的呢?此外每天一度电的美的和格力的护城河又是什么呢?说是技术好像也没那么强,低成本更是算不上,那么是品牌?
第三种,低成本。波特都认为低成本是竞争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正是凭借低成本打开全球制造业的市场。但是在差异化不明显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护城河似乎也是伪命题。比如京东,其实更应该说是运营能力或者叫商业模式。笔者都知道规模经济的概念,可是规模不经济的也有很多。
第四种,品牌。比如茅台、苹果,除了耳熟能详,还是耳熟能详。越是to C的产品和消费品,品牌的护城河效用越发明显,这是直观感受。但是在to B客户中,品牌肯定也会是企业选择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只是笔者选择性忽略了。
有机构调研2000多家上市公司发现,与硬件企业相比,更容易在软件公司里发现护城河。媒体行业强大的品牌和内容对渠道的掌控力,造就了媒体企业的竞争优势,如迪士尼。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往往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餐饮和零售商,但是也并非不可实现。比如星巴克、海底捞,它们的问题在于低转换成本。相反面对公司业务的企业,则具有更高的护城河,他们容易把自己的业务跟企业客户的业务做结合,从而形成很高的转换成本。
护城河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行业属性决定护城河,而品牌是护城河的终极表现形式(由弱到强)。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护城河,但是在把护城河不断加宽、加深的过程中,品牌会成为护城河的表现形式,资源、技术、成本都将逐渐被弱化。
格力在最早和春兰们竞争的时候,依靠的是质量和领先不多的技术。然后是渠道,在渠道被苏宁、国美占领前已经塑造了足够大的品牌,因此现在格力的护城河就是品牌。
在投资中,任何品牌或者说护城河都是随着时间形成的,选择有护城河的公司并非易事。而在成长股投资中,护城河可能刚开始挖或者挖得很浅,靠护城河来选择,可能就会错过机会了。
再强大的护城河也不会永远不变,即使强大如汉唐也有衰落的一天,因此一切都是动态的,不能死板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