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问题的迎刃而解,都得益于管理者改变看问题的视角,静心体悟。
当下的环境是最合适的环境
我们要立足现实,不做没有意义的假设,不奢求难以满足的条件,比如“如果谁去做这件事就好了”、“如果人再多些就好了”,“如果市场投入再大一些就好了”。做这些毫无意义的假设,只是为自己无法达到目标找借口,会延误战机。管理者认为,在员工队伍的素质太差时,可以试想一下倘若员工队伍的素质提高到自己期望的水平,那么员工们还会甘于居于当前的岗位吗?
只有在当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并且将当下的状况看作最合适的环境,我们才能做到积极思考,灵活应对。
管理者眼中的员工形象就是自己的表象
工作努力的人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努力,且被别人的努力状态所感染,至于别人的负面情绪,他们往往无暇顾及,他们感受到的全是他们自己的努力。相反,愤愤不平、满是抱怨的人就容易吸引那些喜欢议论别人是非的人,结果可想而知,这类人听到的抱怨会越来越多,对正面、积极的因素往往视而不见。所以,管理者自身感受到的员工的状态,其实就是自己工作状态的表象。所以,当让我们看不顺眼的人越来越多时,一定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特别不喜欢的,就是我们自己最需要提升的
有时我们会特别不喜欢某人,或者特别不喜欢某人做的某些事。所有人都对某人及其所做的某些事很反感吗?不见得!我们之所以不喜欢,甚至很反感,是因为我们自己对某些人有偏见,或者是自己小题大做,又或者是自己有某种“性格缺陷”。例如,如果员工经常和自己对着干,那么这至少能够说明自己的人格魅力不够,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或者说明自己平时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员工。如果员工的执行力差,那么就说明自己在员工管理上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果我们无法容忍别人对自己产生非议,这就说明自己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只是自己没有觉察到而已。
把员工看成什么,自己就是什么
我们习惯给员工贴标签,根据员工工作能力的强弱,工作态度积极与否,以及员工与自己的敌友关系,对员工进行分类。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给别人贴标签时,我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我们认为别人总是和自己对着干,那么在与其进行沟通时,我们就会表现出防备、不屑、敌对的态度,对方捕捉到这些信息,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其实,这些标签都是我们自己在心里预设出来的,并不真实。所以,有些员工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之后,就判若两人。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员工都在努力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多给员工贴些正面标签,多向员工传递正能量。
获得员工的彻底认同,只能靠感化
不要认为企业有了规章制度,有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类,就能使员工彻底认同,自觉遵守。表面的服从与内心的认同相距很远,在工作上,规定的事,员工才会去做,没有具体规定的,员工就投机取巧,缺乏工作积极性。获得员工的彻底认同,关键在于领导者要展现自身魅力,增强专业技能,以身作则,让员工的内心受到触动,这样,企业规章制度的影响才能持久,员工的执行力也才会增强。试问有多少对公司忠诚,为公司做出很大贡献的员工是管理出来的?
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有些管理者总是怨天尤人,羡慕别人天时地利人和,认为是自己身边的同仁或客户有意制造难题。其实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都是自己经营的,不然为何其他人没有遇到这类难题。比如,管理者交代下属做一件事情,结果下属没做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原因归结为下属能力不强、不用心,然后狠狠地批评他一顿,那么下属会很不服气,以后的工作表现会更糟。如果管理者进行自我剖析,反思自己是否将工作交代清楚了,是否没有进行工作跟进。下属看到领导都做自我批评了,自己也会自觉地分析自身的原因。每个人都只从自身找原因,以后就不会发生此类事件。
有善“因”,才有好“果”
凡事皆有因果,正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必定会影响到将来,只是很难确定当下哪件事会影响到未来哪件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好果归于善因。为什么会遇到很多麻烦事?因为之前我们给别人添了很多麻烦!管理者感觉越来越难以与员工合作了,就要好好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曾种下什么不好的“因”。不要总抱怨不公平,因为自己可能就是别人眼中不公平的造就者。
心存侥幸的事件迟早会暴露
管理者一定要做得正,行得直,不要有自私的行为,更不要以为自己是领导,一般员工就发现不了自己占公司便宜、背后非议他人、违反公司制度等不光彩行为。人有个心理弱点,即在相同条件下,往往认为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较大,不好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较小。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回想一下,就会发觉身边一些人在耍小聪明,这就说明事情肯定会暴露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中国的古训,说得很有道理。
知易行难,所以要更加重视“行”
当前微博、微信及书籍无不充斥着各种励志文章、心灵鸡汤,以及传递正能量,传授技能和方法的文字。可是我们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依然存在,我们仍旧“我行我素”!在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扶不扶》中,那位给事故现场拍照的路人就是典型的只会说而不去做的人。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但关键还是要将所“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而不能说是一套,做又是一套。
成功很难复制,企业很难模仿
企业的市场环境不同,企业文化不同,员工组成不同,品牌使命不同,产品地位不同,这些方面的差异造就了成功的难以复制性!任何企业都不是完美的,因此并不是企业的每个方面都值得其他企业模仿。没有认清这一点,盲目模仿成功企业,其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东施效颦。能够进入我们视线的企业往往是知名企业,QQ、京东商城、微信等应用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成功的企业只是极少数。研究企业自身的特点,而不是好高骛远,盲目进行比中彩票的概率还要低的成功复制,才是比较务实、明智的做法。
贾同领,上海联纵智达营销管理集团合伙人,家居事业部总经理,中国注册咨询工程师。他在建材家居、汽车后市场、快销品等行业有十余年的实战经验,曾为50多家企业提供实战咨询和培训服务。家同领的专著《门店销量提升》即将上市,欢迎广大读者与作者探讨、交流。贾同领的邮箱地址:496311192@qq.com,更多分享请关注“微智管理”公众平台(微信号:wisdom-i)。
著有《企业员工弟子规:用心做小事,成就大事业》《建材家居门店销量提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