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战略?1996年波特在他的《什么是战略?》中指出:运营效益不等于战略,指出大量的管理工具和技巧如全面质量管理、标杆法、时基竞争、外包、结盟、企业再造及变革管理等都只是提高了运营效益,而不是战略思考。的确,笔者发现在实践中,运营效益和战略两个概念常常被人混淆。战略事关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意味着取舍。战略的本质就是取舍:“取”就是做什么,“舍”就是不做什么。战略说穿了就是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机会无处不在,取舍需要我们克服人性中的贪婪,在看似无限多的选择中守住自己的能力圈。
正如被誉为“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维特根斯坦说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讨论战略必须在一定的边界之内。当一个企业由小工厂,逐步成长为一个多产品、多行业的大型企业乃至企业集团时,企业的组织会变得无比复杂。这种复杂不仅表现在组织结构、内部流程、业务范围、环境关系等方面,也体现在公司战略和描述战略的语言。当一个公司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公司的战略要用一句话说清楚已经很难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单位往往用完全不同的语言说话,或者说的是同一个词,但含义却大相径庭。这必然增加企业管理的难度,难以做到“力出一孔”,从而使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遥不可及;其次,正如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古道、西风、瘦马”的含义,语言的背后其实代表的是文化与思维。战略语言不统一会带来沟通上的混乱,但是更可怕的是战略思维的不一致,每人都认同自己的过往经验,这对企业发展有时是灾难性的。
到底什么是战略规划?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定义。但是,现有战略管理教材对于战略规划的定义太繁杂了,笔者习惯采取下述定义(如图1-1所示,与该定义所对应的市场洞察、创新焦点、业务设计等在以下章节分别进行阐述):
图1-1 战略规划的定义及其说明
在厘清战略的定义之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之间的区别就不言而喻了。本书基于BLM(业务领导力模型,也称为业务领先模型)框架而写的,这个框架已经越来越为国内企业所熟知和应用。为了更深刻理解这个框架 ,下面先介绍BLM框架的来龙去脉,这有助于我们完整、全面和正确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