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礼乐,尽在佛门

在儒家看来,礼之本是什么?是在于怎样表达人的最真实的情感,在于怎样表达人与人之间最真实、合理的关系。古人讲礼,并不是有意去搞那么多繁文缛节来捆绑人。以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帮人说“吃人的礼教”,好像儒家提倡礼教,是用来吃人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错!礼教为了让这个社会结构更稳定,让人与人之间更和睦。

这里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周朝初期由周公制定的、以礼乐来教化社会的一整套体系。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大家对周礼、对周代所奠定的中华文化传统都推崇备至。这也是周文化经过孔夫子的整理发扬,不断延续,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原因。当然,周文化更为深邃的思想,是来自于《周易》。周公把《周易》思想中关于社会、人群之间的相处之道,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具体就表现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里面。

到了孔夫子的时代,经过时代的更迭,周礼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从先秦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总之越往后,知识分子们就越是感叹礼崩乐坏。乃至于到了宋朝,大儒程明道有一次到寺庙里去参加一个法会,看见那里的礼仪非常庄严、肃穆,非常圆满完整,法会完后就非常感慨地说:“三代礼乐,尽在佛门矣!”由此看来,宋代虽然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峰时期,但是在社会生活层面,也已经看不到上古三代那庄严、精微的礼仪了。

当今社会就更不值一提!仍然也只是在寺庙里保留了一些。我们到大慈寺、文殊院去,看僧众上殿的时候,如何燃香、如何行礼、如何念赞;看寺庙的各种法会仪轨,各种法器,井然有序,吹拉弹唱,一应俱全,感觉确实还有些古礼的味道。而一般的社会生活中,的确就完全没有了。这并不是说我们非要去恢复古礼,而是说,人与人之间起码的礼仪、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基本礼仪,还是应该有的。我们看西方人,看东亚的韩国、日本,乃至南亚诸国,恐怕都比现在的中国人讲究礼仪。

要想把中华文化中的优秀礼仪传承下来,或者是部分恢复,或者是制定出新的行之有效的礼仪,的确是非常难。难在哪里呢?就是文中说的“待其人而后行”,得是那个人才行啊!如果人的德性修养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即使他是最高领袖,也不可能真正把古礼的精神重新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