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的决策行为,人们经常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的重大决策,尤其是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从来都不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人的大脑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器、储存器,而是一种特殊的过滤器、处理器。人们总是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听到自己希望听到的,总是基于某种信念和假设去筛选、组合信息,在此基础上作出关于未来的决策,进而付诸行动、改造世界、形成事实。
企业的成长之道也是这样。企业、企业使命不是先有事实、再选择相信,而是先选择相信,然后才有事实。企业的使命并不是上天所赋予的,而是企业主动选择的结果,使命是企业所作出的面向未来的,也是攸关生死存亡和长期绩效的最重要的抉择和决策。企业使命往往建立在某种信念而非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信念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有待证实的假设,但假设的东西不是假的东西,恰恰是有待实现并证实为真的东西。
在照相机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直被视为精密机械,供专业摄影师和达官贵人所用,照相机的生产与销售也一直控制在德国人手中。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坚信“照相机应该像铅笔一样简单,谁都可以使用”,长期致力于大众相机市场的开发。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努力,柯达公司先后攻克了从胶片生产到相机生产的一系列难关。
很多汽车从业人士认为,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因而汽车产业也进入门坎相当高的一个产业。但吉利汽车创办人李书福认为,“造汽车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来技术,买来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的产品。”他对未来的看法是,一百年后,人们可以自己买零件组装汽车,就像现在个人组装电脑这么简单!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李书福才决心“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企业赚钱的方式有很多,但阿里巴巴偏偏选择了电子商务。有人问及创业的初衷,马云说他坚信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中国完全有可能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只有电子商务才能改变中国未来的经济。阿里巴巴刚成立的时候,马云曾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进入WTO,而中国的腾飞又是以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我们用IT武装他们,帮助他们腾飞,也帮助自己腾飞,公司也能赚钱。”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判断,阿里巴巴最终把公司的使命定义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所有的信念都有一种自我证实、自我实现的倾向。佛门有句话,你有什么样的心,就会造什么样的业,结什么样的果。中国人常说,信则有之,不信则无。很多的事实证明,假设和信念也都有一种自我证实、自我实现的倾向。台湾演讲家林伟贤曾用“想法—证据—结果”的模型来解释其中的道理。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想法,就会找到相应的证据,进而得到相应的结果。比如,一个年轻英俊小伙,有天他见到了个漂亮姑娘,于是就有了接近她的“想法”。接下来呢,他就开始找“证据”:她很漂亮,很温柔,很可爱……于是就开始追求这个女孩子,最后在他的努力下产生了一个“结果”:他们幸福地结婚啦!
今天的事实也正在一步步地验证李书福和马云当初的观点。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轿车已经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只有与众不同的看法,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做法。和对手们相比,三星起步的确很晚。三星1989年才开始生产电视机,而松下从1918年就开始生产,索尼从1946年就开始生产;三星1986年才开始生产电话机,而诺基亚从1865年就开始生产。但三星在短短二十几年迅速成为世界IT三强之一、排名世界500强三十多位的巨型企业。经济学家朗咸平认为,李建熙拥有一种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他对高科技行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这才是三星成功的关键。
李建熙曾说,我付出一亿韩元就可以买到手机技术,但是如果我付出20亿韩元搞研发,3—5年还不能“超日赶美”。郎咸平认为,正是这句在很多人看起来很可笑的话,透露了李建熙对高科技行业本质的理解。郎咸平把IT行业的本质总结为两条:第一,IT技术是不可隐藏的。开发者如果将IT技术隐藏起来,就会使他的产品无法与其他IT产品兼容。第二,IT技术是不可超越美国的。如果某企业的IT技术超过美国,那么所有软件将被重写,消费者投入将会加大,同样它自己也会被淘汰。基于对行业和企业的这种独特判断和理解,三星在技术上实施“反向工程”,在产品设计上紧密结合个性化需求,在生产上独创了“垂直生产体系”,最后成为“市场青睐者”。
信念就是人们常说的思想、想法,它不是客观事实,它是不同于事实的观点、主张、看法和见解。所有的信念都不复杂,但它却是所有行动、所有奇迹的起点。所有的成功从信念开始起步,所有的奇迹也都是从信念开始萌芽。信念很简单,有时只是一个看法、一种见解,但它却是改变世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