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出则悌》是分叙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与同仁、同辈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些,我们就树立了与人打交道的准则。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当作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看淡财物,学会忍,减少冲突;同事之间也要长幼有序、讲究礼节,谦虚礼貌对待同事,把企业看成一个大家庭;能帮助别人的举手之劳不要吝啬……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看不清自己。很多人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懒惰、虚荣、自我、贪小便宜等,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呢?因为他们目光短浅,如果眼光长一些,就会知道,一些不好的习惯是事业不顺和麻烦的祸根。这和吸毒类似,得到的只是眼前的“欲望释放”,但当不良恶果出现时,后悔不已,怨天尤人,却不知这都是自己造成的。
要为未来负责,就必须认清当下。
行为的提升,只是外在的行为改变是不够的,关键是内心的改变。当然,开始可以通过外在行为举止的学习,来约束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内心应该如何转变。只注重外在行为的改变,而内心没有认同和理解,就容易演变成厚黑学,变成了玩弄权术。只是外在的表演,涉及自己利益时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怎能不让人误解?应该用心感悟,使内心的理解和行为举止一致,“诚于中,形于外”,这才是最根本的。
如果把《弟子规》当作学术探讨,不会有任何收益。只有把它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才能转化为智慧,才能优化我们的环境。
一、用心相处,团队才会牢固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原文解释】兄长要懂得友爱弟妹,弟妹也要懂得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欢喜,这其中也就包含了孝道。
企业家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现在都强调团队打造,从制度、激励、考核到培训,都是围绕着团队的执行力和凝聚力展开的。《弟子规》道出了关键的一点:互相尊敬、和睦相处。员工思想认识不调整,团队打造永远都是一句漂亮的口号。
企业部门之间、同事之间互相推诿和扯皮,造成企业大量内耗。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企业设立更加细致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等,学习就要花很长时间。结果,稍有不慎,遗漏了某一项,又产生了管理漏洞,于是,就再研究出台一个新的对策。制度、管理方法越来越多,各种矛盾还是层出不穷。
笔者有幸接触到一些企业,没有那么多的管理制度,没有那么多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反而企业员工流失率低,大家都很敬业。细究发现,这些企业员工的心灵都比较“简单”,强调用心。与用外压方式实现的团队执行力相对应,他们强调“自律”,是由内而发,团队执行更具有感召力和持久性。
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教育的缺失、人心的不善造成的。一些企业部门之间强调这是你的,那是我的,好像井水不犯河水。企业是一个整体,各部门之间哪可能分得那么清晰。部门本我意识过强,或者因为对另一个部门负责人“看不顺眼”,就故意刁难,这是多么的自私自利!
每个人的一生认识不了多少人,一般能叫出名字的也就千人左右。如此的“小圈子”,都不互相珍惜,多么可叹!何必非要给他人带来那么多的麻烦?狭小的心胸和视野,如何能让事业顺利,再攀高峰呢?
同事之间,遇到好的就争抢,遇到不好的就推诿。好处都是自己的,不好的都是别人的,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事情很难完全公平,总会有人多承担,有人少承担,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多承担的部分就不能落到自己头上呢?
一家企业,管理机构庞大,部门职能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同一个客户可能有5个销售平行部门服务,这些平行部门还派生出各自的职能岗位,浪费公司不少的人力和财力。好在该公司的产品利润率很高,才养活了那么大的臃肿机构。企业的老板一直喊着公司不赚钱,如此多的人员,纵然天天加班到晚上11点,那么低的组织效能、人员效率,内耗就占去了不少,还能有多少净利润?
人的潜能是很大的,很多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关键是“心”的转变,一念想通,企业内耗减少,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还为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