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管理者:师父经常说要觉知当下,活在当下,作为公司的决策者、领导者,我们需要对公司未来进行规划,这种规划是否是提前的觉知?
大愿法师:觉知是无法提前的,只有当下你才能觉知,未来还没有来,你怎么去觉知?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对未来肯定会要有一些计划,关键是你需要把握一些根本。企业存在的目的无非是为顾客创造价值,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好,流程也好,营销也好,首先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这个中心需要三个基本元素去支撑:一是你需要一个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不是最低成本,最低成本事实上是虚的。把工资压到最低实际是不正常的。二是企业需要人文关怀,这跟你的企业文化相关联。像华为,它的经营理念就基于“用科技创新来改善生活”这样的价值观。三是要有一个合理适度的规模,让自己具有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尤其在这样一个轻资产时代,更重要的是灵性成本、智慧成本。基于这些来做企业的计划、发展战略也并不是不可以,而且从发展的层面来看,也是需要的,关键是你怎么把握住根本,你自己的胸怀提升以后怎样更敏锐地把握住大众的需求。事实上,最大的局限性就在这个地方。
一家企业要想真正成为卓越企业,一定离不开企业家本身的高度,一定离不开企业家内在的智慧,一定离不开企业家对整个社会趋势、大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在企业没有形成大的品牌效应之前,为渠道商服务也是很关键的工作。
怎样让你的智慧足以覆盖到这些层面?佛家有一些很好的方法,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方法。观世音菩萨自己解脱用的是“观自在”,对世间就是利益众生。“为顾客创造价值”本质就是利他。观世音菩萨观有五种观: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如果你具足五观,那么你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对顾客需求的把握,就能真正深入骨髓,你的企业想不壮大、不卓越都难,因为你看清了前行的道路。
处在立道境界之前的企业,还是摆脱不了对利的追求,企业真正的关注点会在利上面。到了立道境界,企业以利他为经营模式,以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力为管理的核心,这中间你需要跟所有的人心心印心,相相离相。一切的管理都会有相呈现,相相离相就能不执着,心心印心就能够真正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力。
世间的一切无非就是两个根本规律:一个是无我律,另一个是因果律;或者简单地说佛法无非就是四个字:般若、业力。般若这种清净圆满的大智慧或者说无我律怎样可以证得呢?事实上很难证得,因为它是体性,所以我们可以从用而入。觉知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体性所幻化出来的妙用,你能够觉知一切,念念觉知,你就是由用入到无我律,证得无我律也就是明心见性的时候了,这是从本体界来说的。
从现象界来说,企业的状况体现的是现象界的因果律,是无量的因缘和合。怎样保持好的、善的因果律呢?就是你心里面一直起的是利他的心,帮助其他人的心。做企业也是这样,企业家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用整个生命的能量去思考最好的、适用于大众的产品,比花点钱做点善事,去具体帮助某一个人要有力量得多。
管理禅如果从相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的文化源头从宏观上来说是《易经》,从微观上来说是《皇帝内经》。《易经》推天道以明人道,整个《易经》从宏观上来讲天地运行规律,掌握天地运行规律就能够与道而行,就能够把握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这是从相上来入。《黄帝内经》以人道来显天道,关注的是微观的个体的人的身心健康,这其实跟整个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一致的。
管理禅的本质也是如此。如果从相上来看,就是你怎么让自己也同时让你的团队都能够在管理中、在工作中悟道。在工作中悟道,从相上看一定要看到规律,相上最根本的规律无非也就是因果律。
曾伟教授:关于战略规划,师父有一句话很重要:觉知一定是当下的事情。你对未来的设想不叫觉知,那是你的意识心在“觉知”,那不是佛门讲的真正的觉知。
觉知一定是当下的,没有对未来的觉知。关于企业的战略规划这一块,师父给大家的最重要的见解是四个字:无相行善。
“无相”就是你脑袋中不要设计什么东西,你脑袋中设计什么都没有用。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动不动做十年、二十年的战略规划,我就亲眼看到过一家企业请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所做的五年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花了企业两百万元,结果企业越搞越差,其原因就是企业人的意识心、分别心、念头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团队一盘散沙。
做战略规划我们一定要记住“无相行善”。
“无相”是指企业发展要靠企业内在的生命力。当父母的就不会给小孩做战略规划,比如小孩长到一米二,给他做个战略规划,要他明年长到一米八——不存在这种战略规划。真正的战略规划是父母双方考虑你有多高,我有多高,加上锻炼、营养,估计孩子明年能长多高,这是根据现状、生命力估算出来的。这就是无相,因为生命力是无相的,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企业也是活的,也有生命力,这就是无相。搞清楚企业的生命力有多强,搞清楚你的生命能量有多大,再设想企业五年后会怎么样。企业做战略规划要着眼于企业内在的生命力和企业家个人的生命力,而不是着眼于你动多少脑筋。
“行善”就是你要发愿力:办企业一定要对别人有用。无论是创办欧博还是带领大家进行十天禅修,我都希望能把一些好东西教给大家,并能真正地帮到大家。如果做一家企业,你总是想着帮人,这个愿力一直都在,加上你本身的生命力足够,你不需要去想什么歪脑筋,企业就会“生长”得很好。这是对我们企业家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