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概念的比干实业的多,电商行业的捞金者,急于找到一个镇住他人的概念,然后出手套现,再去编织下一个资本花环。急躁心态下,忽视了电商经营的基本规律,用烧钱的方式去赚钱,去赌资本一条路,不成功便成灰的悲壮,背离了商业精神的基本信条。
用高风险去解释烧钱,显然是对资本的亵渎。资本是什么?是人类财富的符号,是人们生活品质持续改进的基础。轻率投入、轻飘经营、轻易放弃,电商投机分子难免要败走麦城。也罢,占有资本的人不尊重资本,就是对社会财富的毁灭,就让他们随风而去吧。只是,那些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却被资本抛在一边,让人扼腕叹息。当资本脱离实业,脱离社会总财富的增长,脱离造福众人福祉的正道,衍生而来的罪恶,宛如滔滔江河水,在商欲横流的大地上泛滥。
什么是现代商业精神?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困扰着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一个新生的美国,短时间内就超越欧洲数百年的积累,这里面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于1904年到美国考察,随后写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在这本书中,他一针见血地提出,美国之所以是充满活力、发展迅速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从欧洲逃到美国来的新教徒带来的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有直接的关系。宗教信仰,不再是精神层面的乌托邦,它带来的是美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商业精神和伦理,也第一次与生产力相提并论,而且是主宰者。
马克斯·韦伯认为,美国现代商业的高度发达,得益于一种商人的气质,也就是一种独特的商业精神:商人以增加自己的资本为职业责任,而且注重依靠勤俭和诚信的职业伦理。也就是说,商业被看成是“把获利仅仅作为一种职业,而每个个人都感到自己对这种职业有一伦理义务的这一类活动”。商业,不再是制造业的附庸,它也是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
有了同等人格与价值,商业活力遍地绽放于美利坚大地。而理性经商,成为一种世人公认的商业精神,正是它,引爆了美国现代商业的高度发达。与其同时,发了家的商人和企业家并不把财富当成自己应当享受的,而是将其再次投入到社会福祉的实现中,这与我们痛恶的暴发户的精神境界与所作所为是截然不同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国人的古训虽朗朗上口,却没有几个人践行,因为,它没有约束力,没有升华到一种职业精神,更没有达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境界。商业精神的缺乏,也造成了大制造、小商业、弱品牌的现状,而没有新教伦理滋养和约束的商业活动,在罪恶的荆棘中,也鲜有动人花朵开放。
工业品行业的商业精神,稀薄如青藏高原的空气。习惯了大制造带来的薄利多销,自己干制造,商业归经销商管,在企业家眼中,商人无所作为,是靠自己吃饭的一群生意乞讨者而已。看不起商业,又无奈受制于商业,国内制造业的思维扭曲,只因商业精神之风未吹拂到工业品行业中。那些企图一步登上电商快车的工业品企业,还是先从商业精神与电商思维重新经营自己吧,免得钱烧完了,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未来在何方。
◆电商思维=大数据+大管理
花钱买流量,将流量转化为客户数据,再利用数据去经营业务,客户数据,成了电商平台的一个闭环。数据,也有死数据与活数据之分。死数据,一个客户购买一次后,再难有后续的购买。花很多推广费用,开发出这么一堆无二次利用价值的数据,这样的电商经营成本就会高得吓人,烧再多钱也是白搭。
找准了目标客户,找对了成交的方式,找好了持续合作的路径,电商平台的客户开发和维护,才值得期盼。垂直电商,比如我的钢铁网,聚焦行业用户,客户数量不会很多,而客户内在经营状况、产品对应的解决方案,以及客户的客户增值服务,都应该是电商必须收集到的活数据;综合电商,以固安捷为代表的MRO工业品网上超市,则要注重客户数量、产品购买的关联性和行业或区域客户群体特征等活数据。有了活数据,客户购买和应用的理念和习惯,才能看得清楚,电商的产品线、促销策略和客户关系维护,也才有了准星。
解读出数据掩藏的消费理念,顺应还是引领呢?这也是电商思维的一个看似不明显的分水岭。手机端应用的电商平台,高呼自己的随时随地交易,便利性被提到一个显著的位置。那么,工业品电商也要学B2C吗?不能。鼓励过渡消费,人在消费中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并不是人生价值的主流。工业品电商,要从创造价值入手,整合产业链资源,服务产业中的企业,并为最终消费带来更多的内在价值。纵容消费,必须让位于消费引领。英特尔的CPU速度越来越快,WINDOWS系统的桌面越来越花,就没有做好引领消费的本分,一味威逼产业、纵容顾客去购买多余的东西,搞的大家疲于奔命,得到那些本身并不需要的时尚科技废物。
大数据背后的大经营,不是一般电商可以玩转的。数据流,背后是经营管理流程,大数据意味着大管理。而大管理,这对绝大多数电商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短板。电商创业者从事过实业的人不多,对大型企业的管理也不是太在行,技术狂式的高层也不重视管理这个刻板之物。大数据来自大经营管理,又要去服务大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才是大数据的根。
电商的大数据,类似电影大片。想想看:13个物流配送中心,调度发往全国460个城市,再由1.8万投递人员穿梭于这460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天将77万件订单送到用户手上,并从用户手上每天收到3.2亿元的货款。这么庞大的数据,搁在传统制造企业上,恐怕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产生,而且,能有效收集并利用的,则会更少。
工业品渠道销售,靠着经销商和业务人员,一个对应几十个客户,若是人均销售额达到千万级,就相当了不起。一个销售人员的千万级销售额,身后还要有一个技术、销售内勤、售后服务班底,这样算下来,工业品企业的人均销售额,若达到百万级,也算是不错了。与其对应的,企业经营数据也是MB级别的,不似电商企业动辄就是TB级的数据流量,这里面相差的可是百万量级。
工业品企业做电商,对大数据犯晕;而纯电商企业,不怵大数据,但对大经营管理则是头疼不已。一切顺利的话,电商企业的流程运营,遭受到的冲击很小,一艘大船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上,看到的是美景,感受到的是海风的吹拂。而若是交付、支付、品控和售后服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而且客户抱怨声很大,自己处理的也不是及时有力,那看似标准化的经营流程,就如同小白羊遇到了大灰狼,落荒而逃的窘境怕不可避免的。
真正的电商思维,一是要看清楚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二是能处理好大数据背后的大经营,三是以实业的心态去对待电商平台的战略与规划。打开自己的电脑看看,有多少数据在半年内自己重新看过一次?又有哪些数据,在未来半年还有多少残存的价值?数据好比新鲜蔬菜,买来就吃是正招,放在冰箱里不算。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一开始就要明确界定,待到大数据生成时,就会实时兑现为商业价值。这样一来,大数据费效比就会大为降低,不靠疯狂扩张的理性电商经营,也才能回到持续成长的正路上。
大数据带来的经营压力,“双十一”、“双十二”期间最显明。没有强大的物流配送,订单成了烫手山芋,前期的推广成功,也成了难以承受的经营灾难。京东商城,自建物流系统,先慢后快的节奏,已让阿里巴巴感到威胁,马云亲自主刀的千亿物流规划,足见电商大数据需要大物流支撑。而海尔物流,也渐成气候,只可惜他们的电商平台弱了不少。物流往三、四线活力市场下沉,对当地的专卖店体系有不小的帮助,可电商业务一时半会儿不容易扎根此类市场,电商与物流这两条腿,只好取金鸡独立之势。
电商经营者,电商思维混搭实业经营,定能所向披靡。不少电商创业者,看到了垂直或综合平台的电商金矿,纵马驰骋而去,可当了矿山之后,才发现两手空空,只能干巴巴看着别人挖矿、筛金。有机会,还需要会经营,电商的实业心态,才是电商事业大厦的支柱。互联网成长下的新一代创业者,别以为传统企业一无是处,仔细看看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再研究下富豪排行榜,实业的比例最大,也是最稳定的。
◆电商本质=创新精神+经营转型
说起创新,没有人比我们更重视,可也怪,我们口头叫嚷的凶,手头上却不怎么上心。缺什么,嚷什么,干的还是老一套,算是给自己一个安慰吧,怎么着也是力争创新呀。没有创新的电商,将店面生意搬到网上卖,再往下就不知道咋折腾了。百货公司,店商的集大成,再疯狂也不会在一个城市一口气开设数百家,而一个电商平台,动辄千万元的大投入,想也不想就仓促上阵,为何如此疯狂?
传统制造业创造的财富,不想再往“前途渺茫”的制造业里投了,电商这个光鲜的新事物,值得自己赌一把,能为窘迫的渠道销售打开一条新路,投入也是值得的,当然,能上市则好。电商,成了不少工业品企业战略转型的试金石,一时间兴起的电商风云,若是没有创新精神的鼓舞,渴望的经营转型离烟消云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市场需求拉动的应用创新,应是电商的大机会。电商不需要创造惊天动地的新需求,而是顺应新需求,来重新组合现有的信息流、商务流和服务流。正如约瑟夫·熊彼特所说,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新组合,带来新的价值体验,满足客户的新应用要求,这才是电商创新的命门所在。
电商创新,技术手段不如团队重要。电商是全新的商业形态,需要一个善于创新、又会接受现实的活力团队,在创新中创造,在探索中找新路,这种思维方式和做法,不太会在四平八稳的传统行业中诞生。而电商的核心团队,则要游弋于技术、商业、管理的结合处,创造性地发现自己的目标市场、形成特色经营战略,并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运营队伍。这需要组合式经营创新,好比一个人,眼光是90后,身体是80后,行动力是70后,心智是60后,少年老成,心手一致,确实难得。
消费品营销,顾客需求被强调的过分了,顺从不能创造新价值,只会让人活得更懈怠。只有引领客户需求,方可创造新价值和新财富。就拿环保节能来说,它可是造福子孙的大事,而不少产品和企业都在作秀,因为在看得见的消费环节,没有形成污染,可在看不见的原材料和成品加工环节,污染的程度很惊人。以更多的污染,换得眼前的干净,这是在减少社会总财富,只会让作秀成功者满足私利而已。工业品电商最好不要被这种作秀式创新给糊弄了,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总价值的增加,二是总价值的衰减,选择增加的电商之路,一开始肯定比选择衰减者更难走。
电商,不想再是店商网上经营的新花样,就必须用价值创新与创造,来引领自己经营转型。
(1)工业品电商从线下转向线上,技术手段的变化,除了创造便利性之外,还要帮助客户更加了解应用方案的变化趋势,进而调整自己的研发、生产和经营,这才是经营大价值所在。
(2)大而全到小而专的产品定位,会涌现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的专业电商小平台。动不动就全国辐射、全行业覆盖的电商,碗里的东西少得可怜,却用空想的画笔来涂抹未来经营画卷,人为地为自己设置了成长障碍。能挨过冬天的候鸟,才能飞回温暖的故乡,电商也是如此。
(3)电商平台是对信息流和商务流的经营,而服务流的组织与实施,却是拦住电商成长之路的天堑。客户规模小,需求弹性大,方案经常变化,而且要求及时回应和解决,这对网上强、网下弱的电商,真的有点手软腿乏。用信息流和商务流,去整合线下符合标准的在地服务机构,是工业品电商翻越服务大关的新做法,这需要在服务标准、流程对接和利益分享等方面,从商业到实业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
(4)电商平台,主营利润必须是产品销售和服务增值,而且,服务营业收入应逐步提高比例。以会员费和广告费起家的电商平台,趁着还有余力时,早些抛弃收取买路钱的盈利模式。同时,平台进场费也只是一种过渡,按营业额提成或者按利润分成,可能会是电商平台召集有潜力产品或企业的新招。
(5)电商平台,特别是区域性或行业性的,“管理咨询+专题培训+资本对接”模式释放出来的价值,会是一个惊人的增量。从看得见的电商平台销量,探本溯源到供应商企业的战略与经营,按照平台和客户的需求定制供应方案,电商的天地相通相融,才能落到实处,而且成本低,应变时效性强。
大数据时代,玩好实体运营和数据经营,非有双核思维不可。这也恰恰是传统制造与信息时代的分界处,能两边搭界、同时玩转的企业,才能弄潮工业品电商大浪。捅破电商概念的窗户纸,经营水平是盈利能力的依靠,其中,服务能力尤为重要。电商,说到底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服务更多的客户。电商,就是专业服务商,做专服务,电商机会方可一击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