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证“党指挥枪”——团队复制与系统复制
管控体系是为放权服务的,企业可以从一个人只能管十几个人,演变到管理几十个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保证整个组织不会崩盘。这就是系统复制,通过系统复制,确保“党指挥枪”。
但我们往往忽视“团队复制”,什么是团队复制呢?,很多企业执行力不行,或者组织松散,关键在于高层团队思路不统一,各行其是。如果企业最高层为核心的高层组织统一思想,各司其职,然后在他们的团队里能统一思想,并各司其职,那么公司战略意志和责任,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分解。从而实现管理的一变十,十变百,百变万的效应。这就是团队复制。
团队复制的前提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要建设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立场、共同的原则的团队。这是。
另一个关键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层组织,这是团队复制的启动器。
二、高层组织:块状组织与线状组织
高层组织又称为“班子”,它分为两种:“线状班子”和“块状班子”。要进行团队复制,必须形成“块状班子”。
看起来是领导团队,实质上没有形成团队的班子组织就是“线状班子”——最高领导人就像皇帝一样,要么一言堂,要么什么事情,想起来了就找相关负责人进行安排,就像诸葛亮一般,耳语吩咐。实质上没有“集体领导”,没有进行集体的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并协同于战略进行责任分解。
没有集体领导,各个高层组织成员,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只会各行其是,相互批判的现象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没有集体领导,一言堂会经常导致下面出现了问题却无法管理,因为执行者会说,这是最高层的安排,而且到最后各领域真出了问题,所有的责任又都可以推到最高层,因为是最高层在发号施令。没有集体领导,企业各主管领导尽管忙忙碌碌,但越级指挥的存在,让下级管理者“不好意思”去承担责任,慢慢成为二传手、旁观者。没有集体领导,战略推动力极差,表面上看起来对最高层和公司战略高度认同,实质上根本不了解或不理解整体战略,也并没有基于战略进行集体的思考和分解,让各项工作协同于战略。没有集体领导,企业高层领导能力往往落后于战略发展,一个根本原因也在于没有通过“集体领导”形成集体思考、集体学习,从而跟随战略发展而不断发展。
“线状班子”如图8-10所示:
图8-10线状班子图
“线状班子”具有四个特点:一对一,没有形成团队;缺乏共同思考共同讨论的过程,只有发指令和接受指令;不清楚各自的工作能否形成共同的目标;很容易形成工会代表,以员工的名义或其他的原因来与上层博弈。
“块状班子”如图8-11所示:
图8-11 块状班子图
块状“班子”有三个特点:是一个整体;共同思考、共同讨论,形成共同的方案;分工落实,推动公司战略落地。
块状“班子”集体决议能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同时分工负责又能提高执行效率,可以说真正成了一个团队!企业要应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的组织,除了系统复制外,就是要形成各级“块状班子”,通过统一目标、统一立场、统一原则的各级班子不断去复制,形成整个组织的张力和执行力。
管理体系的复制是形,而团队复制是神!
三、形成块状组织——关键在于议事规则
那么,如何形成“块状班子”呢?议事规则是核心要素,块状是通过沟通形成的。
对领导班子,毛泽东提出: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江泽民发展成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柳传志提到:听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商量,一个人拍板。
概括来讲,“块状班子”的议事规则为:民主议事,决策集中,管理权威,及时反馈。
所谓民主议事,是指重大的决策(非危急决策)需要大家进行讨论,这是一个激发大家智慧的过程,是培养大家决策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
所谓决策集中,是指需要有明确的人做决策,负有决策的责任和权力。如果该决策的人不决策、不敢决策,或者大家不尊重决策的权力,都要去作决策,那么这个组织不可能有战斗力。
所谓管理权威,是指一旦决策形成,不管决策前意见如何,必须无条件服从,并坚决实施。关门可以吵架,但开门就是一个声音。
所谓及时反馈,是指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或和预期存在关键差异的,必须及时反馈。
而反馈必须“讲问题,讲事实,讲方案”。不是抽象的盖帽子,也不是简单地将问题抛给上级。比如我们可以讲市场拓展手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原有估计低了30%,而不是简单的盖帽子说,你是官僚主义,你是脱离实际等批判性语言,而是要陈述实际情况,有数据,有事实,对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需要提出应对方案。当然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但任何时候必须坚持要解决问题,除非自己确实是无法思考出方案建议。
“块状班子”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也是一个过程。
联想首先在选人上注重德才兼备,对班子成员的个人素质给予充分考虑,进了班子后不称职就要请出去。
其次注重提高班子成员的素质。当企业刚成立、班子成员能力素质不高时,“一把手”要注意先集中、后民主,就是定好规则大家做,逐渐提高素质。“一把手”工作方式有三种,指令性方式,指导性方式,参与性方式。随着班子成员素质的提高,一步步演进。
然后注重“抓总”与分工:纵向和横向分工,其班子内的每个人都应各司其职,同时又有“抓总”的职责。
联想的决策程序很有特色。立项由分工负责人提出,而后由班子对提出的建议进行研讨,形成具体决议,在达成共识之前,班子成员及领导需做充分的沟通与准备,认真听取不同意见,提倡反向思考,平等讨论。若未能达成共识,对于不太急的事,可暂缓、延迟,对需当机立断的事,则坚决推进,但要特别注意消除使用权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联想特别注重决策中的沟通,倡导“有话直说”,“有话好好说”。当班子成员对重大问题有不同意见,意见双方比例差不多时,则先谈原则,“一把手”先在私底下找到班子成员一个一个地谈话,不谈具体事,谈有关此事的最高原则。比如,制定工资问题,要先谈定工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某些人之间的公平,还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发展,到底哪个先、哪个后,把大原则定下来以后,再一步步定小原则,再谈具体问题。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周早餐会、月例会和季沙龙都是班子成员之间沟通与议事的方式。联想也有投票表决的制度,但几乎没用过,事情都是沟通的方式解决的(事实上,投票表决适用于治理,如股东投票表决,但不适用于管理)。
四、块状组织与线状组织的典型——解放前的毛泽东与解放后的毛泽东
中国很多人都有“毛泽东情结”,大家愿意学习毛泽东,尤其在企业家群体中。但往往进行了错误的学习,要学习毛泽东,就要学习解放前的毛泽东,而不是解放后的毛泽东。
解放前的毛泽东,是“块状班子”的核心,很好地推动了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而解放后的毛泽东,是“线状班子”的始作俑者,一个人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破坏了集体领导,尽管集体性领导组织仍然存在,甚至有时候利用集体性组织发布自己的号令。
经过遵义会议,延安整风再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并选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五大常委,历史上也被称为“五大书记”。这“五大书记”共同议事、各有分工,毛泽东总结为“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块状班子”组织成型。
其中,毛泽东是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负责党的全面工作,组织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为全军最高统帅;朱德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面负责党的军事工作;刘少奇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负责土地改革,制定政策和执行工作,并负责城市工作;周恩来是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负责外联、统战等工作,协助军事管理等工作;任弼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负责组织、办公厅和群团工作,协助土地政策和土地改革工作。
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会后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提出要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正是因为 “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块状班子”组织,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以及国内解放战争中才能正确决策,统一思想,全面部署,迅速执行,最终赢得全国的解放。
在解放初期,毛泽东还延续了解放前“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优秀传统,但自60年代开始,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之后,“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块状组织完全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高高在上,个人崇拜极度盛行,形成了他一个人在幕后或者幕前发号施令的线状组织,他不再参与集体讨论,共同形成决策,而是高人一等,永远正确,作最后裁决的皇帝。
那么,这种线状组织会产生什么问题呢?如前所述,没有了集体智慧,没有了战略共识,没有了基于共同的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责任分解。同时,也一定会出现,看似一个人高高在上,可以控制一切,但实际上没有形成集体领导,成了孤家寡人,失去了左膀右臂,无法形成团队复制,延展自己的管理,许多人可以在黑箱里操作,可以自行其是,甚至失控,看似控制过度,其实控制不足,该控制的根本没有得到控制;最后,整个组织会形成对“皇帝”进行猜测和迎合,相互猜疑、博弈和假大空的风气盛行,松散、迷茫、被动、士气低迷弥漫着整个组织。
五、“块状班子”组织——如何有效利用委员会
“块状班子”解决了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问题,毕竟“班子”人员是极少数,那么如何让少数人的“班子”能够有效应对越来越快的变化,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经营环境呢?这就需要有效利用专业委员会,让“权力智慧化”,但很多企业把委员会当作了摆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花旗银行的委员会比较有特色,按职能层次不同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负责宏观搜索的大委员会,由子公司、孙公司骨干总计200多人构成,主要负责搜集信息、搜集不满,等同于民意表决器、民意搜集器;第二类负责前瞻研究,包括5-6个不同维度的顾问委员会,由专家学者、退休老熟手组成,主要负责前瞻性研究;第三类负责细化研究、支持决策,包括决策委员会和各类专业化小委员会,其中决策委员会由花旗的CEO指派人员出任,是一个大独裁体制,一共只有七个人,在此之下,又分为70多个专业化的小委员会,具体指导业务的展开。比如投资银行委员会,花旗在140多个国家展开业务,在不同的监管环境下,面临各种问题。所以花旗认为,需要一个纵向的指挥者、协调者。这70几个委员会,差不多都是这样,课题分得很细,然后纵向的、对子公司具体的一些业务条线,进行指导、商议,对一些问题进行前瞻研究,与公司决策委员会进行了很好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