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故土难离、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性的民族心理,安土重迁乃是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国人为什么会形成这个观念呢?这主要是历代统治阶级有意识的教化、引导甚至强制之下所形成的,因为统治阶级深知,静态的人口易于管理,而流动人口则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因此,他们除了在舆论上大力宣传倡导安居乐业的观点之外,还采取了很多措施尽可能地限制人口的流动。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重农抑商”政策,其根本的出发点与核心内容,都是尽量限制人口的流动迁徙。作为基层的国家机构,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最主要职能就是统计户口、劝课农桑、监督人民。长此以往,就使得中国人养成了留恋故土家园的民族性格,除非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会抛弃桑梓、背井离乡。
然而,“八王之乱”打破了人民宁静的生活,连年不断的战争,彻底粉碎了人们安居的梦想。在求生欲望的支配下,无数人背上行囊,神色匆忙地离开了心爱的家园。“八王之乱”期间的第一拨较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最先发生在关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这个地区不仅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很容易出现饥荒,同时这里也是民族杂居的地方,民族隔阂、民族矛盾比较突出,很容易形成民族间的冲突和仇杀。
就在“八王之乱”发生的第六个年头,也就是公元296年八月,已经连续几年遭遇大灾荒的关西地区,又爆发了氐人齐万年(?—299)领导的反政府叛乱。面对齐万年咄咄逼人的攻势,已经被“八王之乱”搞得焦头烂额的西晋政府,即使想用武力弹压,也是力不从心了。关西地区一时狼烟四起,很快就变成了杀人如麻的屠宰场。眼见形势一天天恶化,衣食无着的人民为了逃避战火,也为能够吃到一口饭,不得不抛弃经营多年的家园,开始向相对平稳的汉中地区前进。
据历史记载,齐万年起兵以后,一次流入汉中地区的流民就有数万家之多。可是,就在他们到达汉中,惊魂未定的时候,战火很快就烧到了这里,于是这些还没来得及喘息的难民,只能连同汉中地区的新难民,再次向南迁徙,流向素有“天府”之称的成都平原,这就是史籍所说的“由是散在益、梁,不可禁止”。
这批难民在流向四川的过程中,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流民队伍,在到达成都平原之后,即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发生了冲突。他们在巴氐李特(?—303,字玄休,巴西宕渠即今四川营山人,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奠基人,成汉政权建立者李雄之父)等人的领导下,从参与西晋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到走上对抗西晋政府的道路,最终建立了一个流民政权——成国(后来又改称汉国,学术界往往称为“成汉”)。需要说明的是,成国建立之后的四川地区,局势不仅没有安定,流民的反叛活动反而更加频繁、更加激烈,因为不仅有流民与士著居民之间的对抗,还有流民与政府的对抗,当然还有流民内部的争斗。四川地区的战火,进而沿长江向下燃烧至荆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