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奔赴目标

1954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因而“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德鲁克对管理学界的一大贡献,美国前总统布什在把2002年度的“总统自由勋章”授予彼得·德鲁克时,便指出他的三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

财务管理是典型的目标管理(尽管其出现的时间比“目标管理”理论要早很多),财务思维体系的首要思维就是目标思维。商学院财务学课程的第一课,常常都会讲到企业的目标。通常的说法是,企业的目标是盈利,虽然同时会有提高品牌美誉度、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等多种目标,但是,盈利是企业最基本、最一般、最重要的目标。盈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可以涵盖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在明确了企业的目标之后,财务学又进一步明确了各项财务活动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路径,进而形成了完整的财务学体系。

从生活的角度看,每个人的目标都是追求幸福函数最大化。幸福函数之下,还有一级子函数、二级子函数、三级子函数......它们共同构成了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目标,并织成了人们日复一日行为的意义之网。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利己的,但也有一些行为表面看起来是利他的,比如,舍己为人。一项行为的利他与利己其实并不矛盾,这项行为在客观上利他的同时,往往还会对自己的幸福函数中某个子函数(比如,价值实现函数)产生影响,从而收到“助人为乐”的效果。

目标不清晰和目标不统一是需要我们警醒的两个重要问题。

目标不清晰有时候体现为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找不到行为的意义,比如,有人说“不知道为什么要买房子”;有时候则体现为资源分散,不能聚焦,比如,有的企业虽然知道要赚取利润,但却在迎来送往、坐而论道等方面投入了过多资源。

目标不统一主要体现为主体之间的目标差异,考勤打卡是因为老板和员工目标不统一,作壁上观是因为诸侯之间的目标不统一。站在整体角度来看,目标不统一往往意味着额外费用或效率损失。除了社会组织外,在血缘组织内部也广泛存在目标不统一的情况。一个家庭的目标理论上应该是兴旺发达,但多数家庭并不能圆满地实现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成员的目标没有统一,这种情况在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中随处可以体现,和睦与矛盾也都孕育其中。再进一步看,同一主体的组成部分之间也存在目标不统一的现象,比如,暴饮暴食是嘴巴和肠胃之间目标不统一。

当我们面对一个决策事项的时候,首要的问题就是确定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法决策,就像驾驶一辆汽车,使用导航时首先要输入目的地,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即使汽车发动起来,也不知道要驶向哪里。路径导航一个常见的简易决策模型,其他决策可能会复杂得多,但确定“终点”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确定了一件事情的目标后,接下来的课题就是时刻保持目标感和如何高效地实现目标了。幸运的是,财务思维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达成目标的系统决策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奔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