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P组合看工业品差异化营销,产品机会不大,核心技术在他人手中,只好走混搭创新的窄路;定价机会更小的情况下,低成本红利渐行渐远,低价冲击对手的做法,先是外伤,接着就是内伤。产品和定价机会小,这是坏消息,可促销和渠道的机会很大,这可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产品促销,不如品牌促进;渠道差异化,促进盈利模式独特化,这两者工业品营销的特有机会,尤其是在国内市场。
机会那么多,就是没人在乎。因信称义,是信仰的开花结果;因信领先,则是渠道机会的由虚而实。长期游离于终端市场的决策层,别太自信战略的威猛与产品的犀利,没有渠道的畅通与高效,战略与产品只能是空中楼阁,不接地气的宿命又一次悲催上演。渠道是水,产品是舟,战略是舵,渠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从渠道层次看,工业品渠道层级少、成员少,处在相对扁平化的有利地位,从战略到执行的衰减度也相对低很多。
(2)从渠道掌控看,工业品渠道还没有家乐福、苏宁等超级卖场,厂家和经销商的经营自由度较高。
(3)从渠道机会看,老旧的工业品渠道模式,靠着产品价格和工厂政策的惯性推动,多少深埋的机会有待挖掘,谁先出手,谁就先得利,以快制胜是大原则。
左看右看,工业品渠道机会真不少,可总是被白白放弃,原因何在呢?
渠道机会具体如图6-2所示。
图6-2渠道机会,以快制胜是要领
◆野蛮生长,先快后慢难持久
工业品经销商,起家最为简朴,工厂里下海的销售员、机电公司的业务员,都能捷足先登,利用手中的客户人脉,干起买卖中介的生意。厂里有熟人,可以拿到优惠的政策,在结款方面也是受尽百般恩宠;客户有熟人,不愁销售不出去,拿着客户订单到不景气的工厂里,那种感觉是相当舒服。昔日工厂眼中的吃喝玩乐哥,摇身一变为工厂生存的靠山。市场体制导入时,工业品企业滞后于消费品企业二十多年,工厂与市场的咫尺万里,是早期发家经销商的纵横天地。先富起来的经销商,在面临结构转型、系统升级、营销引领的新时代,愈加感到力不从心,固守既得利益,又生怕夜长梦多,富家翁的好日子恐怕难以一辈子;徒有革新之心,又没有一招鲜能解开现实经营的乱麻团,若是规范化、标准化地折腾一年以上,眼前利益吃亏不算,人心也怕闹腾散了。
物质上成功的人,有两个归因方式,一种是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另一种是时机与时运。自负的人,抱有人定胜天的个人理想,崇拜野蛮生长;谦卑的人,懂得感恩,乐于承认幸运的眷顾,个人因素退居到次要的位置。自负与谦卑,本无好坏之分,只是到了二次创业的时刻,两者的期盼与耐受力大为不同。野蛮成长者,发现曾经的成功无从复制,害怕未来的赌注会赔光老本,患得患失,企业战略就会不明确、执行不坚定,二次创业的初始速度低,遇到陡坡多半以退缩告终。承认幸运造就自己功成名就的人,就会思考如何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以客观的、规范的经营,替代主观的、随性的钻营。不客气地说,工业品行业的经销商大佬们,赚现钱的生意经远胜于谋未来的经营观,二次创业的成功率不一定比一次创业高。
◆厂商博弈,利益机制生内乱
工业品陈旧的定价方式,滋生了经销商的骄傲。出厂价、经销商和市场价,三级价格机制中,出厂价是厂家成本加利润的总和,第一道利润在出厂门之前就已经赚到了,可是从经销商手中赚的,也就是说,经销商是厂家的衣食父母。身份这个事情,从来不写在合同上,双方心知肚明,时候到了立马显出身份的高下。一家工业品企业的老板,在企业做大之后,想摆脱第一代经销商的剥削命运,于是想通过新产品推广,吸纳新经销商的加盟,希望新鲜血液的流进能够让渠道面貌焕然一新。营销部门开动起来,忙于寻找与评估潜在经销商的加盟资格;销售部门调动起来,从新产品与老产品的任务比例上给压力,当然,新产品销售提成也大有提升;老经销商的座谈会也开过了,公司战略、经销商远景与竞争态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反抗引入新经销商的声音终于有所收敛。
一切的努力,看似有了眉目,新产品推广在历经半年后也有所起色,突然,老经销商的几个大户一夜间“谦虚”起来,纷纷表示自己力不从心,下个月的销量计划一时间报不出来。这下,炸锅了。老产品、老经销商的存量,可是占据本年销量目标的70%,这70%市场若是出问题,那整个计划就要泡汤。没办法,企业老板心不甘情不愿地坐下来谈,道理说干了喉咙,老经销商不为所动,即使大幅让利也没有丝毫效果,到底怎么了?
一番分析后,原来是老经销商感觉到生存的威胁,他们联合起来与新政策做殊死搏斗。他们知道,鱼死网破的恶果,厂家是难以承受的,可经销商们,却早已暗度陈仓,私下接触甚至已经代理另一个竞争品牌,进行欲擒故纵的把戏。没办法,厂家最后妥协了,对新经销商数量与区域进行严格限制,承诺不冲突老经销商的既得利益,而是公司另外开辟一块行业让新经销商得以存留,同时,若是该行业开发显现前途时,老经销商有优先加盟权。看上去是新老经销商、新老产品的纷争,实则是厂商市场主导权的一场博弈,厂家之所以败下阵来,就是因为客户不在自己掌控之中,再好的利益机制也得由经销商认可与支持。厂商合作在于利,持续合作靠利益机制,若是利益机制主导权旁落,那渠道命运也就多灾多难了。
◆渠道落地,畅通最后一公里
畅通的渠道,好比自来水龙头,拧来就有水,大小自如随君意。蓄水池、主管道、楼道次管道和水龙头,客户活水的流淌,取决于这四个环节的效率(具体如图6-3所示)。
(1)蓄水池,工业品企业的市场开发与营销开发能力,蓄水池的进水量、出水量,决定紧随其后的经销商质量与销量。渠道建设的缘木求鱼,就是不去建好蓄水池,反倒是在水龙头上打主意。营销战,出手之前胜负已分出大半,面对面的交手,也就是一次客观的检验罢了。
(2)主管道,主力产品线、目标行业、核心客户,他们的现实购买与潜在购买量的大小,相当于主管道的口径,也就是人的动脉。老旧的渠道,像是上年纪的人,动脉硬化不可免,靠药物与手术,莫入强身健体与饮食合理。每个年龄都能都活的比同龄人年轻有活力,主管道就算是不辱使命。
(3)次管道,老旧筒子楼的大难题,水压小,出水慢。老旧渠道的二级经销商或者代理商,是一级代理经销商的下线,又是终端客户的上线,渠道阻塞往往在此处。
(4)水龙头,终端门店营业额与利润额,销售人员的人均销售额,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渠道效能,也是经销商与企业最为关注的环节,这可是渠道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图6-3渠道落地,畅通最后一公里
蓄水池到主管道,是渠道势能的发源地;次管道到水龙头,形成渠道落地力。若渠道有问题,是先抓渠道势能,还是先动渠道落地力?
销售政策死硬派,抑制不住从价格、折扣与返利上直接动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销售政策的杠杆力是他们的王牌武器,一扣扳机一切问题全解决。王牌武器的威慑力大于战斗力,偶露锋芒便要一击而中,用得多了那可就是战争狂人了。销售政策上做营销,好比金钱上谈恋爱。
营销开发少壮派,会从客户类型与产品结构上,找到更为合适的匹配方式,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4P组合。从客户根源想办法,从中长期来说,肯定比直接从销售政策动手来的有效果。可这需要工业品企业决策层有一些忍耐力,要抵挡住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口水与泪水,要看清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的结果,不以单纯的单月或季度销量匆促决策。
市场开发先锋队,看懂未来市场的动向,提前动手布局,等到尘埃落定时,自己已经处在领先地位,同行唯有羡慕嫉妒恨。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市场预判能力极强,让对手只能争其形,无法斗其神,“不战而屈人之兵”,洋人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