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的销售预测包含销售部的年度预算和月度预测两个计划。
年度销售预算是各销售部按月预测销售额,单位是万元,并没有针对单个产品的预算。如表14-1所示。
表14-1年度销售预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销售一部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销售二部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销售三部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销售四部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
国际事业部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800 |
月度预测比年度预测稍微细化,但也只预算到了单个客户层级,也没有到产品上。如表14-2所示。
表14-2月度预测
客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销售一部 | A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B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
C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
D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销售部并没有给出产品层级的滚动预测给生产运营部门,生产部是严格基于订单排产,采购部是基于历史用量进行采购。
(2)当前的订单评审流程。
公司目前的订单评审是在自行开发的CRM中进行,销售录入订单后,经过生产初评、工艺评审、采购评审、生产部评审、销售确认环节,要求在销售录入订单的2天内完成。
生产初评:主要是考虑未排产订单,产品的制造周期。例如当前有5天未安排订单,产品制造周期是10天,那么给出的承诺交期是15天或客户要求日期。
工艺评审:主要是从工装工具的可用性进行分析。
采购评审:根据物料的BOM计算出物料需求,然后考虑当前库存,未排产订单,已经排产但未领料的订单需求,计算出库存可用性。在诊断中发现很多物料是未纳入BOM,需要手工计算需求量。
生产部正式评审:根据工艺和采购的反馈,调整预期交付日期。
销售部评审:根据生产部承诺的交付日期,以及客户订单紧急程度,或者接受生产部的交付日期或者驳回,重新评估。
订单评审完成后,CRM会将订单交期导入到ERP系统中指导主计划员排产。
这个流程主要的问题对承诺交期的确认。
首先,×公司内部是有每个产品的标准制造周期,根据产品的工艺难度,周期7~14天,然后生产部接收订单时是将未安排订单的天数+标准制造周期作为承诺交期。
销售部对这个逻辑不满意,销售经理说:“第一,未安排订单中有些是不着急的订单,因此直接这么计算生产部给自己安排了过多的安全量。第二,从客户角度来说,对每个单一产品,客户希望的是固定的交期,不能同一产品这次14天,下次21天。难道和客户说,因为现在业务忙,所以只能给交期延后吗?第三,就是按照这个交期,生产部也经常交不上货。第四,这个周期我们销售部理解是正常生产周期,对于一定比例的紧急订单,应该可以压缩这个周期,对客户的紧急订单要有一定的响应。”
生产经理说:“首先,每天都有新订单进来,一个订单今天评审时确实有一定宽放量,但转天就有紧急订单进来需要先安排,然后几个后这个订单也变成紧急的了。所以交期承诺的时候必须有一定裕量。至于压缩交付周期,能压缩的只是印刷前的排队时间,但这个订单排前面了,别的订单就要往后排。其次,问题的关键点是紧急订单比例过高,客户不按照约定的交付周期下达订单,这里面有些客户计划比较好,紧急订单少,另外有些客户整天下紧急订单。再次,旺季时公司每天印刷米数是固定的,超过产能的需求只能往后排。最后,咱们公司产品种类多,设备种类也多,设备也并不通用,有时候某些特殊设备产能不足,也会导致特定订单交期延后。”
其实×公司的问题是订单交付模式企业的同类问题。有些问题是管理问题,有些是技术问题。例如旺季总订单超过产能,这个是管理决策问题,需要公司高层来进行“产能配额”分配,然后各客户经理按照配额来接单。
×公司的订单承诺流程中存在2个问题:一是产品工艺路线,能力测算模型未建立;二是“能力预留”未有效管理。
能力测算:笔者在国内服务过很多企业,这些企业多数是滚动发展起来的,设备类型各式各样,同样的产品可以由不同的设备进行生产,同时这些产品在不同设备上的工时是不同的,而且通常并不成比例管理。所谓比例关系是指:如果AB两个产品,在甲乙两个机台生产,如果A生产一件在甲是10小时,乙是5小时;B生产一件在甲是8小时,乙是4小时,我们可以认为甲乙两个设备是比例关系,那排产就容易了。如果不成比例关系,排产就涉及了优化调度问题。 此外,市场需求又是波动很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总是有旧产品逐步退出市场,新产品逐步进入市场,需要生产工艺部即时进行产品-加工中心的工艺路线与工时调整。笔者见过的大多数企业都和这个×公司一样,直接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衡量产能,×公司在进行订单交付日期评定时,不考虑产品种类差异,直接按照米数测算,问题是不同的产品印色不一样,例如10色印刷机只有1台,如果10色的产品过多,那么这些产品的排队时间比平均排队时间长,如果按平均排队时间就会无法按期交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产品-工艺路线固化,具体做法在改善阶段详细讲述。
“能力预留”: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客户随时可能下达新的订单,如果严格按照当前未排产订单+制造周期进行承诺,一旦出现紧急订单,不紧急的订单只能推后,也没法完成。难点在于到底预留几天是合理的。销售坚持说客户的订单频次和数量都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宽放天数。
这个天数没有定式,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来得到,而且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族也有差异。后面在数据分析阶段会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