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危机管理是奶牛养殖业抵御风险的利器

牛奶价格继续一路下滑,原来高唱凯歌、业绩辉煌的牧场,也似乎难以看到过去喝着小酒、哼着小曲的场面了,眉头紧蹙、勒紧腰带、满脸疲惫,这种状况,着实让人心痛。特别看到猪肉价格一路高歌猛进,昔日还在暗自窃喜没有投资生猪养殖业的心态,被残酷的现实击得头破血流,那种滋味难以言喻。

略微分析了一下,国内奶牛养殖业及关联产业大致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1)专业奶牛养殖场。规模化牧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以批量采购饲料、添加剂、冻精、药品、药浴、机器设备的优势,在成本控制方面还有较大优势,加上经营战略方向正确,精细化管理规范,节能降耗体系完善,单产高、质量佳,生存下来暂时没有问题。规模小的牧场或小规模奶农,养殖技术欠缺、管理水平较低、成本控制不力、单产水平不高、奶源质量不佳,确实难以为继,苦苦支撑已经捉襟见肘。

(2)生产资料供应商。奶价风波波及的不只是牧场和奶农,就连关乎牧场设计、粗精饲料、添加剂、冻精、药品、药浴、机器设备供应商等,也是躺着中枪,一片凄凉。如今,北方奶牛养殖规模不再突飞猛进了,在部分牧场、奶农关门大吉的态势下,原来不看好的南方市场,再也不敢视而不见了,不在乎量大量小,能杀进牧场分一杯羹就好,盈利或多或少,有总比没有强。

(3)奶牛渠道供应商。在北方、南方牧场无序扩张时期,无论是进口奶牛还是国产奶牛,都是牧场的宠儿。议价权基本是奶牛供应商掌控,吃香的喝辣的、高唱凯歌,价格稍微降一点,还要看你是兄弟。现在呢?进口的、国产的奶牛供应商再也不敢造次了,循规蹈矩去投标,能中标的欢呼雀跃,未能中标的垂头丧气。进口荷斯坦带胎牛一头14000~15000元也能卖,国产荷斯坦带胎牛一头11000~12000元随你挑。

为什么中国奶牛养殖业会走上这样一条黯然神伤、欲哭无泪的囧途?这层面纱已经揭开,我研究了大量的资料、资讯,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奶牛养殖没有“危机管理”。

什么叫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牧场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

2014年初,洋奶粉开始以低价大举进攻国内市场,几乎一夜之间,遍布大江南北、城市乡村的超市,各种洋奶粉的专卖店大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架势。国内乳品加工牧场闻风而动,开始囤积大包装奶粉,以复原乳的形式降低经营成本。而国内奶牛养殖业,还沉浸在前几年的喜悦当中,反应迟缓。

国内乳企巨头反应快速,发现大事不妙,纷纷迅速调整战略,抢滩国外奶牛养殖业,或收购或兼并国外大型牧场,以土地成本、饲料成本、规模效应等优势,获得价格较低的新鲜奶源,于是乎国内开始出现限购、限量收购牛奶。特别在北方的奶牛养殖大省,有的牧场或奶户因入不敷出,开始发生杀牛、倒奶事件。一经媒体、网络、微信、朋友圈等形式传播,越演越烈,一片凄惨。

2015年、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放缓预期,大宗商品大多延续颓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乳品市场难以独善其身。国内消费放缓,国际全脂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国内乳品加工厂持续囤积。

目前,在生产液态奶的许多乳企,复原乳成了当家产品。国内奶粉生产商迫于各种舆论、合同、干预,只好把低价收购的生鲜奶进行喷粉,表面上有产品价值,实质根本无法投放市场,只要投放必然亏个底朝天。

为啥?进口奶粉目前只有12000元/吨,按8:1的比例计算,8吨生鲜奶才能喷出1吨全脂奶粉。即使是价格低廉的北方,生鲜奶也要达到3000~4000元/吨,如此差异,谁敢投放市场?

乳企以降价、限量、提质三招把奶牛养殖行业逼进死胡同。昔日“有奶为王”的奶农再也挺不起腰杆了,身份开始逆转。原来习惯了喘大气的奶农,现在开始低声下气了,也开始演变成怨声载道,指向政府、责怪乳企,好像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是受害者。

受国际奶粉、生鲜牛奶价格影响,国内消费者本已逐渐对国产奶粉、液态奶开始恢复的信心被击得粉碎。国产奶粉、液态奶尽管已降低利润空间,拼命促销拉动,也挡不住销量持续下滑的态势。自身难保,乳企又能怎么办?总不能不活吧。

问题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狼已经大摇大摆来到了身边,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终于,有识之士出来解围了、出招了,大会也好、小会也罢,提高单产、提升品质、节能降耗、种养结合、创建奶吧……各种观点、主张出来了。规模牧场、小型牧场、散户奶农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其实,我今天要表达的观点是,危机并不等同于国内奶牛养殖行业的失败,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是奶牛养殖行业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长期规划。奶牛养殖行业在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创新的同时,应将危机管理创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奶牛养殖牧场在危机管理上的成败能够显示出它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成功的奶牛养殖牧场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危机,而且能够化危机为商机。

在当前奶价持续下滑,堵不住的态势下,我以一个奶牛养殖行业的参与者与观察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生产资料逐渐国产化

进口奶牛、进口配方、进口饲料、进口添加剂、进口冻精、进口药品、进口设备……什么都要进口的,这本身就隐藏着危机!国产饲料、国产添加剂、国产冻精、国产药品、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少的可怜,似乎只有进口的才是最好的,丝毫不顾牧场本身的承受能力。

殊不知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符合国情、适应地域,不假思索,拿来主义,不因地制宜、不量身定做,一味崇洋媚外,怎么没有危机?危机来临,也不懂危机管理,大难临头,才知道悔之晚矣。

给国内供应商一个机会,其实,国内不少奶牛育种牧场的冻精质量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多年来的品种改良,国产荷斯坦奶牛的基因、体况已具备高产的生产基础条件;TMR、取料机、铡草机、积粪机、刮粪板、修蹄机、速冷设备、犊牛饲喂设备等,甚至挤奶厅、电子耳标、发情监测仪、DHI监测设备,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技术,而价格不到进口设备的1/2;国内犊牛料、预混料、精饲料、添加剂、酵母等已经足够满足奶牛养殖需求。若国产制造牧场再努力一把,服务更到位一些,诚信意识更高一些,奶牛养殖所需生产资料的80%国产化完全可能。降低成本,从选择国产化生产资料入手。

二、危机管理实行常规化

首先,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危机事件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对牧场或品牌会产生恶劣影响。因此,奶牛养殖业内部应该有制度化、系统化的有关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方面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牧场应建立成文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熟的危机管理培训制度,逐步提高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其次,牧场的诚信形象是牧场的生命线。危机的发生必然会给牧场诚信形象带来损失,甚至危及牧场的生存。矫正形象、塑造形象是牧场危机管理的基本思路。鉴于国产牛奶的质量一直备受国内消费者诟病,三聚氰胺、黄曲霉素、大肠杆菌等事件必须得到遏制,不要失去最后的底线。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监督机制,必须摆在台面上,对没有诚信、以次充好的牧场予以曝光、整治甚至清除本行业,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最后,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危机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防与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为此,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必要的。国内新闻媒体时刻关注国外奶粉、液态奶、饲料价格行情及奶牛养殖动态信息,及时预警;政府倡导巴氏奶的益处、广为宣传,加大复原乳的监测和检查;奶业协会、奶业联盟、奶业合作社等机构,多为奶牛养殖牧场、奶户出谋划策,转化升级、节能降耗、科学饲养、培训人才,提升竞争力。

三、抱团取暖达成共识化

说大点,如果国内奶牛养殖行业垮了,说小点,在大量牧场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那些牧场设计、饲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添加剂供应商及冻精、药浴、药品供应商还有什么活路?降低利润空间、提升服务水平是上策,在保证生存能力的情况下,挤出水分,让利牧场和奶农,保障牧场和奶农用得起、活得下。提高单产水平、提升奶源质量、降低饲养成本、增强经营管理能力,真正抱团取暖,抵御风险和危机。

改变营销理念,牛奶其实就是粮食的一种,农村也是巨大的消费市场。高昂的牛奶价格,乳企能否生产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喝得起的牛奶?牛奶无需高高在上,就是营养成分丰富的粮食而已,这种理念应扎根乳企。

四、创新发展上升战略化

在目前奶牛养殖的困难期,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科技含量是奶牛养殖牧场发展的重中之重,可谓一语道破奶牛养殖的精髓。

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科技含量不是指简单地降低饲料成本,利用低质、价廉的饲料来调配日粮,而不考虑饲料原料的组成在瘤胃反刍的效果,此法行不通;也不是因为奶价低就人为降低设备保养和维护成本。该保养不保养、该维护不维护,只会出现更大的危机,不可行;现阶段,关注饲料品质、促进饲料利用效率、进口饲料和本土饲料科学配置、做好设备保养维护、降低乳房炎和肢蹄病,以及在犊牛饲养和后备牛留养、在成本投入和牛奶产出上更加计算精确,方为上上策。

政府出台惠及农业补贴政策,推动政策搭台经济唱戏的格局;供应商转变营销观念,以服务促进销售;牧场或奶农与时俱进,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种养结合,多头并进;形成三位一体,打造内部强健机能、外部抵御风险的态势,共同防御,并驾齐驱的驱动模式。如此,实为中国乳企之幸,奶农之福。中国乳业不会倒,中国牧业还有望,但危机管理迫在眉睫。